有位朋友饱受风湿之苦,体虚骨寒无法正常生活,某天,他自己跑到中药材店,买了一味除湿驱寒的中药,以水送服下去,想一解身之病痛。不料,差点送命。
以下,是服药和脱险的过程:
当晚21:40,他不堪忍受骨关节的疼痛和浑身的湿冷,将这味中药材打成粉末用水服下去。
10分钟以后——也就是21:50,他的嘴唇和舌头开始发麻、两腮开始发沉。
又过了10分钟——22:00整,出现四肢发沉,肌肉和神经中毒***症状。
知道情况不妙,他便用手指扣动喉咙,强行催吐一次,又舀了三小勺蜂蜜,和着温开水喝了下去。
常识告诉他,蜂蜜可以解毒。
可是,事情并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危险——又过了半个小时,时间来到了22:30分,他没有等来毒性缓解,而是开始感到胃部灼热、心悸、恶心、四肢发凉、头部发胀,以及轻度的呼吸困难。
趁着还有意识,他又喝下了几大杯蜂蜜水,想稀释胃里的东西,一边解毒一边催吐。
感觉浑身冰凉,他打开了床上的电热毯,把温度调到最高,将自己捂在了厚被子里,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无可控制地打着寒颤,同时,心悸、胃灼痛、胃胀、和恶心感再次加重。明显感觉呼吸无力,走路呈现出深度醉酒的状态。
整个痛苦的过程持续了整整40分钟。
直到23:10,趴在床上的他突然开始出现喷射状呕吐,且一发不可收拾……吐完以后,他明显感觉所有症状开始迅速减轻,呼吸也恢复正常,但是耳鸣却加重了。
又过了半小时——23:40,他总算是在地动山摇的折腾后,疲惫地睡着了。
这一觉,直睡到第二天凌晨5:30,起床后他只是感觉两腿轻微腿软,耳鸣显著,其余中毒症状已经完全消失了。
早上7:00,耳鸣减轻,风湿的疼痛也全好了。
这是多么危险的一次治疗?
现在告诉大家,他吃的这味中药叫“附子”,“生附子”。
什么是附子?
附子产自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叫乌头。
附子是乌头的侧根。
那么附子到底有什么功效呢——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常用于阳痿宫寒,心腹冷痛,阴寒水肿,回阳救逆等。药力奇大。
但千万要注意,一,不能超量使用,二,必须炮制为熟品。
一般来说,每次使用米粒大小的熟附子就能起到功效,但上面说的这位朋友却用了数十倍米粒大小的生附子。
看来,他是吉人自有天相啊。
在古代,人们都知道,作为一味中药,生附子很危险,它等同于杀人的毒药。附子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它含有的乌头碱在起作用,乌头碱具有神经毒性,能兴奋迷走神经、损害周围神经,让中毒者口舌头及四肢麻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瞳孔散大等。如果危急症状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要人命。
但是,世间事总有解法,附子的毒怎么解?
第一是一定要使用熟附子。炙附子、煮附子都可以。另外就是辅以别的与它相解的药材或者食材,比如黑豆和生姜。
过去的道士们就经常这么干,喜欢用奇药制丹,他们相信奇险之药能够产生出神奇的效果,所以经常将生附子用水煮过后抟成丸给病人送服,一开始确实能解决问题,可是往往在一个多月以后,病人会出现痰淤阻塞,呕吐不止,深度昏迷等濒死症状,此时,必须快速启用起死回生的险招紧急救命,否则,此人必死无疑。
生于唐末的刘崇远就亲见过好多例这样的惨剧。
刘崇远留下一部书叫《金华子》,记录了许多唐末以后的奇奇怪怪的事情。刘崇远本是河南人,黄巢乱长安时,它避难逃到了江南,估计是落籍在了金华这个地方,所以才字号金华子,后来就理所当然将自己写的集子叫做《金华子》了, 这就相当于王维在蓝田辋川别业写的《辋川集》一样。
书中记录,曾在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二年被封为仆射的韩藩韩端公,就是吃了过量的附子,而被毒死,想来令人不禁心生惊恐。
仆射,相当于副宰相。
有朋友会说,书读到这个地步,官做到这个份上,怎么还傻傻分不清善药和毒药呢?你别急,这里面有个很简单的原因,那就是怕死。
想当年秦皇汉武,哪个不想一统万世、长身不老?到了唐代,从太宗开始,到高宗、武则天、玄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及不少公主们,皆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对神仙与丹药发生过浓厚兴趣。
高宗李治尤其过甚,在晚年因为迷恋服用丹药而不理朝政。与此同时,武则天也紧追其后,希望自己能与“彭祖同寿”,也服食丹药,三年后中毒而死。
据记载,唐武宗在晚年时吃了方士练就的金丹,性情躁急,喜怒无常,进入秋冬以后,总觉得身体有异样痛苦感受,但炼丹的方士告诉他,这是为他换骨。
后来骨头没换成,唐武宗中风了,竟数日不会说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咱们再返回头去说这个副宰相级别的韩藩。
韩藩也异常迷恋丹药,以期长生不老。虽然自古以来,毫无成功先例,但韩藩无数次在想“万一到我这儿,成功了呢?”
《金华子》的作者刘崇远有个远亲,是韩藩的外甥。这个外甥亲见他的舅舅是怎样的吃下道士的仙丹,怎样发病,又是怎么痛苦的死去的。
他说韩藩自从罢职以后,就在钟山的爱敬寺中读经打坐,沐斋养生。对外界之事毫无兴趣,一心只想长生不老或者肉身飞仙。
而他的养生顾问给他开的药方正是生附子。
顾问是位游方道士,他还说,单药药效不佳,要辅以硫磺,才能生奇效,便以硫磺与生附子和成丸,送与韩藩吞服。
朋友们,你们坐好了,接下来,咱们看效果。
这副药,韩藩从来没有怀疑过,他总是按时用药,一连吃了好几个月。
别说,以前上一楼都费劲,现在一口气上五楼,腰不酸腿不疼,浑身有力,这药,没问题!
后来,韩藩加大了药量,原来一天吃三副,现在一天吃五副,他大概认为,药劲越大,上路越早。
果然,这一日,韩藩启程了。不过,去的是相反的方向。
这早起床,韩藩忽然感觉口唇热热痒痒的,不禁信手挠了挠,赫然发现指头上有血。
一开始,韩藩并未在意,流鼻血也不是什么大病,可能是体热血涌,是好事。
可是接下来,情况就不对了。
因为血通过鼻腔、口腔、耳朵、眼睛以及谷道奔涌而出……谷道是哪里?稻谷的谷,道路的道,五谷走出人体的道路,你猜得到的。
这时候,那位开药方的仙道已经云游去了。
于是,爱敬寺僧人和韩藩的家人赶紧一边想办法止血,一边将站立不稳的韩藩抬到床上躺下。
这韩藩原来身魁体健,声若洪钟,走路带风,可此时却完全像失了筋骨一般,如无魂的走肉般任人摆布而不自觉、不自控。
被人抬到床榻上以后,流血并没有停止。不大功夫,从七窍喷出的血就将韩藩全身的皮肤、衣服、鞋袜全都浸湿了。就连被褥上也被血渗满,那景象,就像是从血水里抬出一个人。
见此情景,家人赶紧为他剥去衣衫鞋袜,换掉被褥,擦洗身子。
可是,哪里来得及?由于血流不止,刚擦干净的地方又会迅速被血污覆满。
中午时分,韩藩就从一个邪气充盈、骨肉丰满的健康之人,变成了一副如若鬼魅的皮包骨头的模样,他眼窝深陷、骨骼突出、皮肤黑褐……当然,此时的韩藩,也已经没有了任何生命特征——脱血而亡。
后来,家人和寺僧见人已死而血不可止,便将韩藩用血被褥卷住,抬进棺材里。
至此,韩藩的升仙问道之旅彻底终结。
对这件事,刘崇远感叹道“端公你难道不知生附子之猛烈毒性吗?怎敢如何服药?以落得如此下场?”接着他又叹道“天命难言。也许,这就是端公的宿命的。命若该如此,谁又能化凶回天呢!”
刘崇远还说,“《礼记》当中早就说过‘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里的三世:一说指袓孙三代,一说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和《素女脉诀》三部经典。
言下之意是:一个游方的道士,怎么能把性命交给他呢?
由此看来,这做事不遵从礼仪的韩藩也不可算是君子。
按常理说,以肉菜米面养身的常人如果遭遇饭食冷暖,身体都会出现病患,你韩藩竟如此冒险吃了金石灵草之物?
那些生在天地间的东西蕴含着天地赋予的灵气和野性,如果没有经过九次的炮制和提炼,难以杀下其烈性和锐气,一入喉,必然如爆烈狮虎落身羊群,极尽灾祸。
放眼望去,天地间大至鲲鹏,小到蚊蝇,哪一个不爱惜自己性命的?你堂堂韩端公,学富五车、身居显贵,岂能不懂这个道理?以至于不顾常理、放纵性情、贪求妄想。此举难道不是纵火自焚吗?
刘崇远厚道,没有说“该。”
朋友们,人的七情六欲乃上天所赋,若按伦理,应天地之道抒发,必将受益。可如果一味贪求某项欲望得到满足而不顾危险,则常常会把自己陷入危境之中。
是君子,不当立于危墙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