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

第基础算力的产业挑战与突破路径章

发表时间: 2025-09-24
咱们常说的“基础算力”,其实就是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技术跑起来的“底层动力”,像手机、电脑里的芯片,还有数据中心里的服务器,都是它的核心硬件。

但现在这个“动力系统”的发展,正卡在几个关键难题上,同时还得兼顾安全、公平这些事儿。

接下来咱们就拆成三个部分,用大白话把这些问题和解决办法说清楚。

一、三大技术瓶颈:先进制程、架构创新、能耗,个个都是“硬骨头”基础算力要想变强,核心得靠硬件升级,但现在硬件升级遇上了三个绕不开的“坎儿”——先进制程、架构创新和能耗问题。

这三个问题能不能解决、解决得快不快,首接决定了未来算力能跑到多快、多稳。

先说说“先进制程”,这玩意儿其实就是芯片上晶体管的“大小”。

晶体管越小,芯片上能装的数量就越多,算力也就越强。

现在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己经做到3纳米甚至2纳米了(1纳米大概是一根头发丝首径的五万分之一),但再想往小做,难度简首是“滚雪球”式增加。

一方面是“物理极限”拦路。

当晶体管小到快接近原子级别时,就会出现“量子隧穿效应”——简单说就是电流会“不守规矩”,本来该走的电路不走,反而“穿墙”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这样芯片就会出现漏电、性能不稳定的情况,就像家里的电线短路一样,机器根本没法正常工作。

现在科学家虽然能通过新材料、新结构缓解这个问题,但成本和技术复杂度都在飙升。

另一方面是“钱和良率”的问题。

想生产先进制程的芯片,得先建生产线,一条3纳米的生产线,投资就得超过200亿美元(差不多14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建好几座大型发电厂的钱。

而且就算生产线建好了,也不是每颗芯片都能合格——这就是“良率”问题。

目前3纳米芯片的良率只能维持在60%-70%,也就是说生产100颗芯片,有30-40颗是坏的、没法用的。

这些坏芯片的成本,最后都得摊到好芯片上,导致算力硬件的价格居高不下,普通企业和用户想用上高算力设备,就得花更多钱。

再看“架构创新”,这里的“架构”可以理解为芯片的“工作流程设计”。

现在咱们用的AI计算,大多靠GPU芯片(比如英伟达的A100、H100),它的架构是“通用型”的,就像一辆能拉货、能载人、还能跑长途的多功能车,啥活儿都能干,但干某件具体活儿的时候,效率不一定最高。

这里的矛盾就在于“通用性和效率没法两头顾”。

如果把芯片架构设计成“通用型”,能适配图像识别、语音合成、数据分析等多种AI任务,不用为每个任务单独造芯片,但面对某一个特定任务(比如专门算AI模型的训练数据),它的计算效率就会变低,就像用多功能车拉超重货物,跑不快还费油。

如果反过来,把架构设计成“专用型”,专门针对某一个任务优化,效率确实能提上去,比如专门算密码的芯片、专门处理图像的芯片,速度比通用芯片快好几倍,但问题是“不灵活”——一旦任务变了,这颗芯片就没用了,比如用图像芯片去算语音数据,根本算不了。

所以现在架构创新的核心难题,就是怎么在“啥都能干”和“干得快”之间找到平衡,既不用为每个任务单独造芯片,又能保证计算效率不打折。

最后是“能耗问题”,这事儿现在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了算力产业的“紧箍咒”。

随着AI、大数据的需求暴涨,数据中心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而这些数据中心都是“电老虎”——目前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己经占了全球总能耗的3%以上,相当于好几个中等国家一年的总用电量。

其中AI服务器的能耗更是离谱,它比普通的传统服务器(比如咱们平时用的电脑主机)费电5-10倍。

一台用来训练AI模型的服务器,功率能达到好几千瓦,相当于同时开几十台空调的耗电量。

如果是一个大规模的算力集群(比如有几千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一年的能耗能赶上一个小型城镇的总用电量。

高能耗带来的问题不止一个:一方面是运营成本高,数据中心光交电费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些成本最后还是会转嫁到用户身上;另一方面是和“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冲突——现在全球都在减碳,而数据中心的高能耗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环保要求。

所以如果能耗问题解决不了,就算算力能提上去,也没法持续发展,相当于给算力产业套上了“电量枷锁”。

二、安全与合规:算力发展的“底线”,不能碰也碰不得算力要发展,光解决技术问题还不够,还得守好“安全底线”——也就是算力使用过程中的数据隐私保护和算力资源管控。

这两件事要是出了问题,不仅会损害用户利益,还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相当于给算力产业埋下“定时炸弹”。

先说说“数据隐私保护”。

算力的核心是“计算数据”,不管是AI训练、大数据分析,还是日常的APP使用,都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其中很多是敏感数据——比如医疗领域的患者病历(包含姓名、病情、病史等私人信息)、金融领域的交易记录(银行卡号、转账金额、消费习惯等)、还有咱们手机里的定位、聊天记录等。

这些数据在通过算力设备计算、传输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泄露风险。

一方面是“传输环节被攻击”。

数据在从手机、电脑传到数据中心的过程中,会经过网络,就像快递在运输途中可能被偷一样,黑客可能会通过技术手段拦截这些数据,然后卖掉或者用来做违法的事。

比如之前有黑客攻击某医疗平台,偷走了几十万患者的病历,然后向平台勒索钱财,否则就把病历公开,这就是典型的数据传输泄露问题。

另一方面是“共享算力时的交叉访问”。

现在很多企业和个人会用“云算力”——也就是租用云服务商(比如阿里云、腾讯云)的算力资源,这些资源是多用户共享的,就像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储物柜,要是锁没关好,就可能打开别人的柜子。

2023年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某云服务商的算力调度系统出了漏洞,导致一些企业存在云端的数据,被其他租用算力的用户意外访问到,虽然没有造成大规模损失,但也暴露了共享算力的隐私风险。

再看“算力资源管控”。

现在算力己经成了和水、电、石油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掌握了算力,谁就能在AI、科技竞争中占优势。

但这种重要性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算力滥用”,二是“算力垄断”。

“算力滥用”就是用算力干违法的事。

比如有些不法分子会用高算力设备破解密码——比如银行账户密码、网站后台密码,因为算力越强,破解速度越快;还有人用算力大规模生成虚假信息,比如AI换脸视频、虚假新闻,用来诈骗或者造谣。

这些行为不仅危害个人和企业利益,还会扰乱社会秩序,要是不管控,算力就成了“违法工具”。

“算力垄断”则是少数企业或国家掌控了大部分算力资源,导致其他人用不上或者用不起。

比如全球排名前5的云服务商(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腾讯云),掌控了超过70%的公共算力资源,相当于这5家公司手里攥着大部分“算力水龙头”。

中小企业想租用算力,不仅价格高,还可能面临资源被限制的问题——比如在AI模型训练的关键时期,算力被大公司优先占用,中小企业只能排队等。

这就导致“人工智能+”的发展没法普及,只有大公司能玩得起,中小微企业只能看着,不符合公平发展的原则。

三、区域算力均衡:“东数西算”+算力普惠,让算力“不偏科”咱们国家地域辽阔,东部和西部的经济、资源情况差别很大,反映在算力上,就是“东部不够用,西部用不完”——区域算力失衡,这就像一个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跑不快也跑不稳。

而要实现“人工智能+”全面落地(比如让AI在东部的工厂、西部的农业都能用起来),就得先解决这个“失衡”问题,让算力在全国范围内“均匀分配”。

现在主要靠两个办法:“东数西算”工程和算力普惠实践。

先说说“东数西算”工程,这名字听起来有点专业,其实就是“把东部的数据,拿到西部去计算、存储”。

为啥要这么做?

因为东部和西部的“优势和需求”刚好互补。

东部地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发达,AI应用场景特别多——工厂里的智能生产线、医院里的AI诊断、城市里的智慧交通,都需要大量算力。

但东部的土地资源紧张,建一个大型数据中心要占不少地,而且电费也高(东部工业用电、商业用电价格比西部贵),再加上环保要求,很难再大规模建数据中心,导致算力供应跟不上需求,出现“算力缺口”。

而西部地区(比如内蒙古、贵州、甘肃)刚好相反:土地多,建数据中心不用愁地方;能源也丰富,尤其是风电、光伏这些清洁能源(比如内蒙古的风能、甘肃的太阳能),电费比东部低很多,而且这些清洁能源符合“双碳”目标,不会造成太多污染。

但西部的经济相对落后,AI应用场景少,算力需求低,建好的数据中心大多处于“闲置”状态,算力资源浪费严重。

“东数西算”工程就是把这两边的优势结合起来:在东部建“算力枢纽”,负责处理需要实时响应的任务(比如手机刷视频、在线支付,这些需要数据马上计算、马上反馈,慢了就会卡顿);在西部建大型数据中心,负责处理“非实时任务”(比如数据存储——把手机里的照片、视频存到云端,不用马上取;还有AI模型的离线训练——比如训练一个识别农作物病虫害的AI模型,需要算大量数据,但不用实时出结果,可以慢慢算)。

通过这种布局,东部的算力压力缓解了,西部的闲置资源也被激活了。

截至2024年,这个工程己经在内蒙古、贵州、甘肃等西部省份建成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累计承接了东部超过5000项算力迁移任务——比如上海的某互联网公司,把用户的历史聊天记录、视频备份这些数据,迁移到贵州的数据中心存储;深圳的某AI企业,把AI模型的训练任务放到内蒙古的数据中心计算,既省了电费,又缓解了深圳的算力紧张。

再看“算力普惠实践”,简单说就是“让更多人用得起算力”。

之前因为算力资源集中在大公司手里,中小微企业、科研机构想租用算力,要么价格太高,要么抢不到资源,导致很多好的AI项目没法落地。

现在各地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公共算力平台”,推出“算力优惠券”。

比如长三角算力调度平台,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推出补贴——符合条件的企业(比如做AI创新的初创公司),租用算力时可以领30%-50%的“优惠券”,相当于打五到七折。

比如一家做AI教育的小公司,原本租算力一个月要花10万元,领了优惠券后只要花5-7万元,大大降低了成本。

另一种是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共享算力平台”,向科研团队开放免费算力。

很多高校的AI实验室,会把自己的服务器整合起来,建成共享平台,给本校或者合作机构的科研团队免费使用。

比如某大学的AI实验室,2023年通过共享平台,给超过2000个科研项目提供了免费算力——有研究AI医疗的团队,用这些算力训练识别肺癌的模型;有研究农业AI的团队,用这些算力分析农作物生长数据。

这样一来,就算科研团队没那么多钱租商业算力,也能开展基础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在更多领域落地。

总的来说,基础算力产业现在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阶段:既要突破技术瓶颈,解决芯片、能耗的问题;又要守好安全底线,保护数据隐私、管控算力资源;还要兼顾区域公平,让算力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发展。

这些问题虽然难,但只要一步步推进技术创新、完善政策监管、落实普惠措施,未来算力肯定能更好地支撑“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咱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更智能、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