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汀兰苑3栋402宿舍只剩下均匀的呼吸声与窗外遥远的车流声。
林凡躺在床铺上,双眼在黑暗中瞪得溜圆,毫无睡意。
身体的虚脱感和经脉的隐隐刺痛己经消退了不少,但大脑却异常活跃,如同高速运转的CPU。
他失败了,但也成功了。
失败在于过程完全失控,险些酿成大祸。
成功在于——他确凿无疑地证明了“灵气”或某种未知能量的客观存在!
这就像第一个观测到微观粒子的物理学家,虽然仪器简陋,过程危险,但结果足以颠覆认知。
“不能因噎废食。”
林凡在心里对自己说,典型的科研人员思维开始占据绝对上风,“任何开创性的实验都伴随风险。
莱特兄弟的飞机还摔过呢。
关键在于总结教训,完善方案。”
他开始在脑中复盘整个“实验”流程:1. 能量属性确认:该能量可被感知、引导,并能与人体及宏观物质(电路)发生相互作用。
暂命名为“灵能粒子”或“T-波(Tao波)”。
2. 导入路径问题:“引气入体”图示的能量运行路径(暂称“灵枢”)与人体自身生物电系统或神经网络存在严重干涉,导致能量乱流。
这好比将高压电首接接入家用电路。
3. 能量控制缺失: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阀(“意念导流”?
)和外部安全泄压装置。
想到“安全泄压”,他回忆起最后那个无意中摆出的、将能量导向天花板的姿势。
那似乎是关键。
他悄悄摸出手机,躲在被窝里,再次点开那本《五年修仙三年模拟》的电子照片(他趁室友不注意时偷***的)。
借着微弱的光线,他跳过那个坑爹的“实验版”,疯狂寻找与“安全”、“控制”、“基础理论”相关的章节。
终于,在书页的边缘注释和某个复杂图解的附注里,他找到了几行极其潦草、之前被完全忽略的小字:· “初习者需以神念为鞘,缚气如丝,切忌莽撞。”
(林凡解读:需要用精神力约束能量,细水长流,不能蛮干。
)· “外放法印非泄洪闸,乃定向能量喷嘴,慎用。”
(林凡解读:那个手势不是简单的泄压,是定向喷射!
乱用会出事!
)· “基础篇首重构架‘内循环’,绝缘于外扰,方可谈及吸纳。”
(林凡解读:要先在体内建立一个稳定的、与外界绝缘的内部循环系统?
像…建立一个独立的体内电网?
)第二天是周一,满课。
林凡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像游魂一样飘进了教室。
《高等数学》课上,教授在台上讲解着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但他的笔尖却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勾勒着一个个抽象的回路图,试图将昨晚看到的“灵枢”路径与电路图对应起来。
“如果把下丹田看作电源负极,膻中穴看作电容,百会穴看作正极……那么这个循环是不是一个LC振荡回路?
不对,阻抗匹配有问题……林凡!”
数学教授突然点名。
林凡一个激灵站了起来。
“请你简述一下柯西中值定理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核心区别。”
林凡脑子里全是“能量回路”和“阻抗匹配”,脱口而出:“教授,我认为它们的核心区别在于能量在积分路径上的守恒性是否受到拓扑结构变化的挑战……”全班寂静了三秒,随即爆发出哄堂大笑。
教授推了推眼镜,表情复杂:“林凡同学,你的思维……很发散。
请坐,我们说的是数学,不是理论物理,更不是玄学。”
林凡面红耳赤地坐下,感觉脸颊在发烧。
同桌陈昊用胳膊肘碰了碰他,低声笑道:“哥们,你昨晚通宵研究啥呢?
走火入魔了?”
林凡只能干笑。
午休时间,他拒绝了陈昊去打球的邀请,一个人溜到图书馆最偏僻的自然科学阅览区。
他需要寻找理论支持。
他在电脑上检索着“生物电”、“人体磁场”、“意识能否影响物质”等关键词,结果大多是一些边缘科学或伪科学的论文,看得他眉头紧锁。
正当他有些沮丧时,目光扫过书架,一本落满灰尘的旧书吸引了他——《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理论》。
他鬼使神差地抽了出来,随手翻看。
当看到关于“奇异吸引子”和“自组织系统”的章节时,他的眼睛猛地亮了!
“对了!
混沌!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
首接注入有序能量,当然会引发系统性崩溃!”
他激动地差点喊出声,引来管理员不满的目光。
“所以,不能强行‘灌输’,而是要用特定的频率和模式进行‘共振’或‘同步’,引导系统自发地形成新的、更高级的有序结构……就像给激光器注入特定频率的光,使其产生相干辐射一样!”
一个全新的、更加“科学”的修仙模型,在他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有了新理论的支持,林凡的信心恢复了不少。
但他知道,再次进行“实验”必须极度谨慎,并且需要一个绝对安全、无人打扰的环境。
宿舍显然不行,人多眼杂。
操场?
太显眼。
小树林?
蚊子多且可能撞见情侣。
最终,他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地点——物理实验楼顶楼,一个堆放废弃仪器和杂物的阳台。
这里平时几乎没人来,而且到处都是金属仪器外壳,万一……只是万一再出点小意外,也可以伪装成实验设备故障。
这天傍晚,他带着一颗忐忑又兴奋的心,再次来到了这个“秘密实验室”。
他没有再尝试那个完整的“引气入体”,而是决定从最微小的基础开始。
他重新翻开《五年修仙三年模拟》,找到了那个被他重点关注过的 “低功耗隐匿运行模式(内循环构建)” 的图示。
这个图示要求的精神力引导更加精细,要求的能量流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像是一种对体内的“灵能粒子”进行“感知识别”和“初步编队”的练习。
他按照图示,摒弃了所有大幅度的动作和呼吸,只是静静地坐着,将全部意念集中,想象着引导体内那些残存的、微弱的“灵能粒子”,沿着一个极其简单、封闭的微小回路缓慢移动。
这一次,没有了狂暴的能量涌入,只有一种极其细微的、仿佛在引导一队萤火虫排队的“操控感”。
过程枯燥且极其耗费心神,不一会儿,他的额头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但成功了!
他清晰地“看”到(更确切地是感知到)那些微弱的能量光点,听话地在那条预设的微小回路中,如同电子在超导环流中一样,无声无息地运转起来,形成了一个稳定、封闭、与外界隔绝的内循环!
没有刺痛,没有耳鸣,更没有跳闸。
一切都在静默中完成。
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和微弱的充实感,从身体内部弥漫开来。
就在林凡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悦中时——“吱呀”一声,天台生锈的铁门被推开了。
宿管张阿姨和一名戴着工牌、提着工具箱的学校电工走了进来!
“师傅,就是这边,上次跳闸后,这层的灯老是有点闪,您给检查检查线路。”
张阿姨的大嗓门在空旷的天台上格外清晰。
林凡吓得魂飞魄散,瞬间切断了那微弱的能量循环,猛地从地上弹起来,心脏狂跳!
张阿姨和电工也显然没料到天台上有人,都愣了一下。
“诶?
你怎么在这儿?”
张阿姨一眼就认出了林凡,目光狐疑地在他和周围废弃的仪器之间扫来扫去。
林凡的大脑再次进入超频状态,他急中生智,一把抓起旁边一个废弃的、布满接口的黑色仪器外壳,脸上堆出一个人畜无害的、带着点理工男羞涩的笑容:“阿姨,我……我是物理系的。
我们老师布置了个课外拓展,让我们研究一下旧型号信号发生器的电路结构,我找个安静的地方看图……”他晃了晃手里的“秘籍”(己经被他机智地合上,封面朝内),又指了指那个仪器外壳,表情无比“真诚”。
电工师傅瞥了一眼那仪器外壳,点了点头:“哦,这老家伙啊,是有些年头了。”
张阿姨将信将疑,但看着林凡那“好学”的样子,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嘟囔了一句:“物理系的学生真是……用功。
行了,你看你的,我们检查完就走。”
林凡强作镇定地点头,抱着他的书和那个捡来的“道具”,几乎是同手同脚地逃离了天台。
回到相对安全的楼道,他靠在墙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背惊出一身冷汗。
太险了!
然而,当他平静下来,仔细感受体内时,发现那个微小的、稳定的内循环虽然因为他刚才的惊慌而中断,但构建它的“感觉”和“路径”却清晰地烙印在了他的意识和身体里。
他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但看着手里这个顺手牵羊来的、布满接口的废弃仪器外壳,一个更大胆、更作死的想法冒了出来:“既然内循环稳定了……那能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电源’,给外部设备……比如这个壳子,供个电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