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七月初七的镜火

第1章:旧书店的神秘密室

发表时间: 2025-08-14
林小满蹲在旧书店后间的地板上,指尖捻着一把铜钥匙。

二十西岁,刚毕业三个月,她穿着洗得发白的亚麻衬衫,袖口卷到肘部,露出一截纤细却有力的手臂。

窗外雨丝斜织,玻璃蒙着水雾,店内《西库全书》的影印本在灯下泛着冷光。

这是爷爷留下的店,也是她唯一没退路的家。

钥匙是昨夜在爷爷的紫檀木匣里找到的,夹在一本《装潢志》的夹页中,旁边只有一行小字:“若你读到此处,便去地下。”

她没问为什么,也没人可问。

老人走得太静,像一页被风带走的纸。

地下室在楼梯尽头,铁门沉得像墓穴。

她咬牙推了三次,门缝才吱呀裂开,霉味混着纸朽的气息扑面而来。

手电筒光柱切进黑暗,照出层层叠叠的书堆——有的散了线,有的烧了角,像被时间啃噬过的尸骸。

她没开灯。

电线老化,她不敢乱碰。

只能靠手电一寸寸扫过墙面,确认没有漏水痕迹。

铁门背后卡着一块木楔,显然是爷爷当年留下的机关,防止门自动闭合。

她记下了这个细节,心里默念:他早知道会有人来。

她取出帆布包里的软毛刷和镊子,开始按爷爷笔记里的分类法整理书籍。

民国以前的放东侧,带批注的手抄本归西侧,残损严重的单独成堆。

动作极轻,生怕一用力,某本书就会碎成灰。

书堆高过头顶,通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她侧身挪动时,肩膀蹭到一本倒伏的册子,它滑落下来,砸在脚边。

封皮焦黑,线装,无题无签。

她弯腰拾起,指尖刚触到书角,忽然一麻,像是有细电流从指腹窜上手腕。

她缩回手,盯着那本书。

不是错觉。

刚才那一瞬,她甚至听见了一声极轻的叹息,短促如纸页翻动。

她屏住呼吸,再次伸手,这次用拇指缓缓抚过封面。

麻感再现,比之前更清晰,带着某种温热的脉动,仿佛书页下藏着一颗尚未冷却的心。

她将书放在铺了宣纸的木箱上,取出竹起子。

这种工具她用惯了,一头尖细,适合挑开粘连的纸页。

她垫好衬纸,轻轻掀开第一页。

纸色泛黄,边缘脆化,翻动时簌簌落下微尘。

第二页同样空白。

第三页刚露出一角,光线恰好斜照进来——空白处浮出三行字。

墨色乌黑,笔锋凌厉,像是刚刚写就:七月初七,镜中见火。

她猛地合上书,心跳撞在肋骨上。

那字不是印的,也不是污迹。

它只在特定角度显现,像是藏在纸纤维里的暗语,等了多年才等到一双能看见它的眼睛。

她把书翻来覆去地看,找不到署名,也没有印章。

可那三行字,每一个转折都透着紧迫,像是写信的人在颤抖中落笔,生怕写不完就被打断。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屏着呼吸。

她强迫自己呼出一口气,手指却仍紧紧攥着书脊。

指尖的麻感并未消退,反而随着她的注视微微震颤,像有声音在书里低语,只是她还听不清。

她翻开爷爷的修复笔记,找到关于民国书籍的记录:“竹纸易朽,墨分五色,松烟为上,若见异色墨痕,必察其源。”

她记得爷爷说过,有些老墨含特殊药材,经年不褪,甚至能在特定光线下显影。

但这字,不是显影。

它是“长”出来的。

她再次打开书,将页面斜对光源,慢慢移动角度。

三行字清晰浮现,再移开,又隐入纸纹。

她试了三次,确认这不是幻觉。

“七月初七……”她低声念出。

那是乞巧节,也是旧时女子许愿的日子。

可“镜中见火”是什么意思?

是比喻?

是警告?

还是某种隐秘的记号?

她盯着那行字,忽然觉得,这间屋子里的每一本书,都在无声地看她。

她不是第一个来这里的。

爷爷来过。

也许还有别人。

她想起昨夜翻找钥匙时,在《装潢志》夹页中发现的另一样东西——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上是座老式女子中学的校门,门匾上写着“明德女中”,时间模糊,但能看出是民国三十二年。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一个名字:青禾。

她当时没在意。

现在却觉得,那个名字,和这本书,或许本就属于同一个故事。

她把书小心包进宣纸,放进帆布包。

这是她今天唯一带走的书。

其余的,她继续分类、除尘、编号。

动作依旧轻缓,但心思己不在书堆上。

她能感觉到,那本书在包里,像一块温热的石头,轻轻压着她的背。

两小时后,她关上铁门,将木楔重新卡好。

钥匙收回紫檀木匣,放回原位。

店内的灯依旧亮着,雨也还在下。

她坐在柜台后,翻开自己的修复日志,写下第一条记录:“七月十五,发现异常民国线装书一册,封面焦损,纸页脆化,触之有异感。

第三页空白处现隐文三行:七月初七,镜中见火。

待查。”

她合上日志,抬头看向墙上挂着的爷爷的旧照。

老人穿着对襟布衫,手里拿着一把棕刷,眼神沉静。

他从没告诉过她地下有密室,也没提过这些书的来历。

但他留下了钥匙。

他一定知道,她会来。

她摸了摸帆布包,指尖又泛起一丝微麻。

那本书,还在等她翻开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