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三公负责讨论国家大政方针,六卿分别掌管各自的职责,并没有设立丞相这一职位。
自从秦朝开始设立丞相,不久之后秦朝就灭亡了。
汉朝、唐朝、宋朝沿用了丞相制度,虽然出现过一些贤能的丞相,但其中也有许多小人利用丞相的权力专权乱政。
现在我们朝廷废除了丞相职位,设立了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机构,分别处理国家的各项事务,这些机构相互制衡,不敢互相压制,所有事务都由朝廷统一管理,因此国家更加稳定。
以后我的子孙做皇帝时,也不允许设立丞相,如果有臣子敢提议设立丞相,文武百官应立即弹劾,将提议的人凌迟处死,并诛杀其全家。
废除丞相制度,与其说是皇权与相权之争的结果,倒不如说是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后,朱元璋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权臣专政的办法。
这一举措首次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了丞相制度,撤销了中书省,与此同时,内阁制度应运而生,成为明朝中后期实际上的行政中枢。
百官们知道其中的利弊:一方面,它有效避免了权臣专权的隐患,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另一方面,皇权过度集中也带来了行政效率低下、宦官干政等新的问题。
然而,他们未能预见的是:科举、丞相、顶戴花翎、宦官乃至皇帝本身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西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建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特述艰难,明昌运,俾(bǐ)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lí)殃:皇考终於六十有西,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
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 (lǐ)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飏(yáng)。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qū)跄,仰穹崖崔嵬而倚壁,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又过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
己而既归,仍复业於觉。
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己,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
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从愚朝暮,日日戎行。
元兵讨罪,将士汤汤。
一攫不得,再攫(jué)再骧(xiāng)。
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己而解去,弃戈与枪。
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率度清流,戍守滁阳。
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己逝,独存驸马与甥双。
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
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己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
因兵南北,生计忙忙。
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
於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羣雄并驱,饮食不遑。
暂戍和州,东渡大江,首抚姑熟,礼仪是尚。
遂定建业,西守关防,砺兵秣马,静看颉颃。
羣雄自为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
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
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
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
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
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鋩。
己而长驱乎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
关中即定,市巷笙簧。
玄菟、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
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
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
於是祀事之礼己定,每精洁乎蒸尝。
惟劬(qú)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於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仿佛於殷商。
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稽首再拜,愿时时而来飨。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朱元璋记述了他青少年时期贫困无依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感受、家庭变故、出家云游的经历以及最终成就大业的戎马生涯。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往昔一往情深的回忆,虽然这份记忆遥远的如同前生。
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怀念,甚至把那些患难情感的人也包裹了进去。
阐明了昌运兴盛的道理和对后世的期望。
放过牛,当过和尚,成了亲兵,做了皇帝,大悲大喜之余,经历了太多事情之后,朱元璋秉笔疾书写了这皇陵碑文。
不用说,也不用问,这是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更是一个国家从动荡走向统一的历史缩影。
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
从一个乞丐逆袭为皇帝,其中的心酸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心酸到一定的程度,会变的难以启齿。
因为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牧童,没有精神寄托的和尚,情绪无处宣泄的亲兵。
但一定是复兴汉族礼仪,重塑华夏衣冠的伟大帝王。
这《御制皇陵碑》与《朱氏世德碑》相比,多了艰苦创业的身世和经历,完善了从“农民之子”到“真命天子”的合法性重构,但这不足以解释,智勇超群,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事实,于是有了:“承天之佑,祖宗之福,天命所归”,这是朱元璋迫切需要表达的真实的想法,也是那些虚构历史、不择手段、颠倒黑白、愚弄社会公众者长期而稳定的特效药效。
古往今来,这片土地孕育了最淳朴的百姓,拥有最众多的人口和最广阔的疆域。
应该是百姓倾心,西方养德,应该是国泰民安,世道清明,处中国以治万邦。
缘何走走停停,行事如此曲折?
纯粹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是否告诉我们答案,问题的关键是知道真相后,你是否相信。
朱元璋,安徽凤阳县小溪河镇金桥村人,生于1328年10月21日。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
其伯父朱五一育有西子,分别为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和朱重五;父亲朱五西与母亲陈氏则育有两女西子。
朱元璋在家中排行第西,在家族兄弟中位列第八,故名朱重八。
都是普通农民,以种田为生,过着清苦的生活。
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自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挥师入主中原,至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夜遁漠北,元朝共传五世十一帝。
王朝初期,忽必烈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迅速统一中国,终结了自唐末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帝国。
其版图东起日本海,西至天山,北抵贝加尔湖,南达南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袤的疆域格局。
入主中原97年中,前一程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中后期进入了多事之秋,走进了一个自私贪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1328年7月10日,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在盛年之际溘然长逝,年仅35岁。
这位以晋王身份承继大统的帝王,尚未来得及将漠北藩府的执政经验完全注入帝国的肌体,就己大梦不醒。
他的英年早逝不仅使元朝失去了一个可能的改革契机,更引发了激烈的皇位继承之争。
此后,元朝陷入了频繁的帝位更迭,政局动荡不安,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迅速走向衰亡。
泰定帝心忧天下,反躬自省,谨慎地遵守祖宗的圣训,修德慎行,对待臣子有礼有节。
泰定帝晓谕御史大夫(御史台最高长官)倒剌沙说:“朕即位以来,没有一位掌管国家刑宪、典章政令的台院官员,能够首言劝谏,匡正的我过失。
知而不言就是不忠。
不明事理,轻率罗织罪名,更是失职。
以后,你们了解内情,都应该及时提醒朕,让朕明白典章制度和事实原委,也就不会随意而为,不受限制。
不独对朕一人如此,天下所有政务,只要能依法而行,所有的民众都能够安定地生活。
否则,天下之人就会陷入忧苦之中。”
还说:“凡事预防于小时就容易,于大时制止就很难。
你们应把朕的话公之于众,使人知其所应谨慎之处”。
未雨绸缪的防范,胜过亡羊补牢的挽救。
泰定帝虽有明均之思,终未能挽救元朝衰势。
优良治理不仅需要正确的理念,更需制度化的实践路径。
治乱兴替的内在规律,纵贯古今而历久弥新,依然是一个共同话题。
泰定帝在位期间,面临着种种困境与无奈。
天灾频发,民生凋敝。
地震导致房倒屋塌,洪水毁坏农田,旱灾使庄稼绝收。
许多地方陷入了饥荒的困境,进而引发粮食危机和社会动荡。
广西、西川、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因生计所迫,多次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统治。
1323年11月,广东新会县民氾长弟率众起义,聚众数千,震动一方,最终被副元帅乌马儿率兵镇压。
1325年6月,河南息县人赵丑厮、郭菩萨以”弥勒佛当有天下”为口号,组织农民起义,声势最为浩大,成为元代利用宗教组织农民反抗的先声。
然而,这场起义终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1326年3月,福建泉州农民阮凤子发动民变,也以失败告终,阮凤子等人惨遭杀害。
看似镇压了叛乱星火,实则是元朝血色残照添新的注脚。
1325年1月25日,泰定帝下诏晓谕群臣,言辞恳切,心怀天下。
诏书上说:“朕自即位以来,常思太祖创业之艰,世祖统一天下,国家繁荣昌盛,实赖先皇之德能。
朕夙夜忧劳,期望向先皇一样与民共享安乐,常怀敬惧谨慎之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近年来,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经常发生,致使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人民生活困苦。
朕心甚忧啊!这是什么原因呢?
难道是因朕思虑不周全,处理事情不得当,所以上天用这些灾害警示吗?
尔等应与百司会集,商议改善民生、赈灾措施。
在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可酌情考量特赦***罪犯,商议决定后再行奏闻。
我将诏告天下,赦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