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原来我是道

第3章 槐下离

发表时间: 2025-08-29
三日后雪停了。

天放晴的那日,檐角的冰棱化得格外急,滴滴答答落进泥里,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

王氏早早起来,给周道之找了身周石头穿旧的粗布袄,袖口短了截,露出细瘦的手腕。

她没说话,只是叠衣服时指尖捏得紧,像是在折一块不趁手的布。

周老实蹲在门槛上磨镰刀,磨一阵抬头看一眼日头,又磨一阵。

周石头在院里转来转去,一会儿踢踢柴堆,一会儿扯扯槐树枝,末了凑到周道之跟前,把个硬邦邦的麦饼塞他手里:“拿着!

书院的饭肯定不好吃。”

那麦饼是他自己省下来的,边缘还带着牙印。

周道之捏着麦饼,温温的,像揣过的那块木牌。

他抬头看周石头,这小子别过脸,梗着脖子:“看***啥?

我才不是怕你饿着!”

日头爬到树梢时,村口传来了牛车的“吱呀”声。

孟青山还是那身青衫,只是袖口沾了点尘土。

他看见周道之,笑着招手:“道之,来。”

周老实把个小布包递过来,里面是两件换洗衣物,还有王氏连夜缝的双布鞋。

“去了听先生的话。”

他声音沉,“要是……要是待不惯,就回来。”

周道之接过布包,点了点头。

他往堂屋看,王氏没出来,门帘垂着,像一道没说出口的墙。

“走了走了!”

周石头推了他一把,“别磨蹭!”

周道之跟着孟青山往牛车走,踩在化了雪的泥地上,鞋底子沾了层湿土。

他走到槐树下时,忽然停住脚,回头看了眼院子。

周老实还蹲在门槛上,镰刀放在脚边,没看他,只望着灶房的烟囱。

周石头扒着院门,露出半张脸,眼睛亮得像落了雪的星子。

“在想什么?”

孟青山也停了脚,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

“没什么。”

周道之转过头,“只是觉得……院子好像小了点。”

孟青山笑了,拍了拍他的肩:“去了书院,就知道天地大了。”

牛车慢悠悠地走,车轮碾过融雪的路,留下两道弯弯曲曲的印。

周道之坐在车辕边,手里捏着那块麦饼,没吃。

他看路边的树,看远处的田,看天上慢慢飘的云——这些东西在村里也见过,可从牛车上看,好像又有点不一样。

“先生,”他忽然开口,“书院里,真的有很多孩子会‘难过’吗?”

孟青山赶着车,闻言回头看他:“有。

不光有难过的,还有欢喜的,生气的,着急的。

人的心就像个小院子,什么情绪都能装。”

他顿了顿,“你呢?

你心里的院子,装过什么?”

周道之想了想。

装过檐角的冰棱,装过田埂的麦子,装过祖父去世那天的雪。

好像……都是些不会动的东西。

他摇了摇头:“不知道。”

“慢慢就知道了。”

孟青山没再多问,只扬了扬鞭子,“快到了。”

安平书院在县城外的山坡上,青砖院墙,黑瓦屋顶,远远看去像块方方正正的墨。

门口有两株老松,枝干虬劲,像两位站着的老叟。

牛车刚停稳,就有个穿蓝布衫的少年跑出来,对着孟青山拱手:“先生回来了。”

他眼睛亮,扫了眼周道之,带着点好奇。

“这是周道之,以后就在书院落脚。”

孟青山介绍,“这是林砚,你师兄。”

林砚笑着拱手:“道之师弟好。

先生,我带师弟去住的地方吧?

就在东厢房,挨着我。”

孟青山点头:“去吧。

下午带他去藏书阁认认路。”

林砚应了,接过周道之的布包,引着他往里走。

书院里很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传来的读书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也……”声音朗朗,像山涧的泉水。

东厢房是间小屋子,靠墙摆着张木床,一张书桌,桌上放着砚台和毛笔。

林砚把布包放在床上:“以后你就住这儿。

我住隔壁,有事喊我。”

他指了指桌上的书,“这是《德经》的选本,先生说你刚来,先看看这个。”

周道之走到书桌前,拿起那本书。

纸是糙纸,墨是淡墨,字是小楷,一笔一划很工整。

他摸了摸纸页,有点糙,像村口老槐树的皮。

“师弟以前没读过书吧?”

林砚凑过来看,“没关系,我教你。

你看这个‘仁’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二’,意思是两个人相处,得有仁心……”林砚的声音很轻,像落在书页上的阳光。

周道之听着,没说话,只是低头看着那个“仁”字。

他想起孟青山的话,想起林砚的笑,想起刚才听到的读书声。

这里的一切都和村里不一样,没有柴房的烟火气,没有周石头的吵闹,只有静,和一种他说不出的……规整。

他捏了捏怀里的麦饼,还是温的。

也许,这里真的能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那个“仁”字到底是什么,比如别人心里的院子,到底装着些什么。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书页上,把“仁”字映得亮亮的。

周道之抬手,指尖轻轻碰了碰那个字,凉丝丝的,像落雪时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