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乐心导语:39 岁的许静守着丈夫留下的 “静思轩”,
把书店当成思念的容器 —— 直到那个戴细框眼镜的 “文化投资人” 出现,
他记得她丈夫爱喝的茶,能接住她聊旧书时的所有话,甚至精准说出亡夫的忌日。
“我帮你申请 50 万补贴,把书店改成你们当年想要的样子。” 这句话像束光,
让她掏出 108 万积蓄,却在转身时被拉黑、停机,连丈夫最后的念想都险些被碾碎。
人最怕的从不是孤独,而是有人带着你渴望的温暖闯进来,却在你交出真心后,
却在转身时被拉黑,停机,连丈夫最后的念想,也成立别人橱窗里的标本。
当旧书架上的刻痕还留着爱情的温度,许静攥着转账凭证站在空店里:是认栽退场,
还是抱着碎掉的心,把骗子和生活一起拉回正轨?一,
清晨的旧书架梧桐巷的晨光总带着点老城区特有的慵懒,七点刚过,
巷口第三间铺面的“静思轩”木牌被轻轻推开,许静提着帆布包走进来,
肩上还沾着点巷口梧桐的露水。她先走到柜台后的胡桃木书架前,从包里掏出软布,
指尖摩挲过书架第三层的刻痕——“砚之&静 2011.10.26”,
那是她和沈砚之的结婚纪念日,书架是他亲手打的,说要“装下咱们一辈子的书和回忆”。
软布擦过一本蓝绿色封皮的书,是1985年版的《边城》,
扉页上有沈砚之的字迹:“静喜欢翠翠的纯粹,我喜欢她的坚守。”许静指尖顿了顿,
把书抽出来,阳光透过老窗棂落在字上,像是他还在身边,轻声念着这段话。“丫头,早啊!
”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老周提着豆浆油条走进来,
熟门熟路地往靠窗的位置走——那是沈砚之生前常坐的位置,后来老周总特意占着,
说“给砚之留着,也方便看你这儿的旧书”。“周叔,您早。”许静把《边城》放回书架,
转身去拿老周要的《唐诗鉴赏辞典》,“旧书商那边说了,下周就能到,
到了我第一时间给您打电话。”老周坐下,看着许静把账本摊在柜台上,眉头微微皱着。
巷口突然传来“轰隆”的机器声,是修路的工程队又开始干活了,
老周叹口气:“这路修了快一个月,你这儿的客人少了不少吧?我上周三来,
半天就见着三个客人。”许静低头拨弄着计算器,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还好,能撑。
”账本上的数字却骗不了人——租金每月涨了八百,旧书进货价涨了两成,
这个月的营收刚够覆盖成本,要是再这么下去,说不定真要撑不下去了。
她想起沈砚之走前说的“静思轩要一直开下去”,指尖用力按了按计算器,
把那点慌意压了下去。二,闺蜜的劝说中午十二点,林薇提着外卖盒冲进书店,
手里还攥着杯冰美式:“快快快,你爱吃的酸菜鱼,我特意让老板多放了辣椒。
”她把外卖盒往柜台上一放,就看见许静对着账本发呆,凑过去扫了眼数字,
眉头立刻皱起来:“租金又涨了?你这营收……这月要亏啊?”许静点点头,
把账本合上:“巷口修路,客人少,旧书也不好卖,网上都在卖电子书,
谁还来买纸质旧书啊。”她拿起冰美式喝了一口,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却压不住心里的闷。
林薇突然从包里掏出手机,点开一个橙色图标的APP:“我帮你注册了个交友网,
叫‘知遇’,上面都是些喜欢文化、收入稳定的人,你试着聊聊。”她把手机递到许静面前,
屏幕上是许静的头像——上周在书店拍的,身后是满架的旧书,笑得很轻。“我都这年纪了,
还上网找……”许静往后缩了缩,指尖碰到手机屏幕,又赶紧收回来。沈砚之走了三年,
她习惯了一个人守着书店,习惯了晚上关店后对着他的遗像说话,突然要和陌生人聊天,
总觉得别扭。“年纪怎么了?39岁怎么就不能找伴儿了?”林薇把手机塞进许静手里,
“砚之走了三年,你不能总一个人扛着。就算不谈感情,交个朋友也行啊,
说不定能帮你出出主意,看看书店怎么改进。你看你这店,还是砚之在的时候的样子,
该变变了。”许静看着手机屏幕上“知遇”的logo,指尖停顿了几秒。
她想起沈砚之生前总说“静,你要多和人聊聊,别总闷在书店里”,又想起账本上的数字,
终于轻轻点了点头:“那……我试试?”三, 交友网上的“同频人”周四晚上八点,
许静关了店门,坐在空荡的书店里,第一次打开“知遇”。消息提示音突然响了,
她吓了一跳,指尖颤了颤才点开——发信人叫“陆哲”,头像是个戴细框眼镜的男人,
站在一家独立书店的书架前,手里拿着本书,笑得温和。私信内容很短,却像根羽毛,
轻轻挠在了许静心上:“看你主页说‘静思轩’有1983年版的《围城》,
我父亲生前也收藏过一本,他说那版的排版最舒服,想和你聊聊旧书背后的故事。
”1983年版的《围城》,沈砚之也有一本,是他父亲留给他的,搬家时不小心弄丢了,
他还难过了好几天。许静握着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敲了又删,
最后只发了一句:“那版确实难得,我丈夫生前也很喜欢,可惜去年搬家时弄丢了,
现在店里的这本是后来从旧书商那收的。”没过几秒,陆哲就回复了:“抱歉,
提到你的伤心事了。我父亲走了五年,我也总想起他,旧书就像纽带,能把思念留住。
”许静看着这句话,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三年了,除了家人和老周,
没人能懂她对着旧书发呆时的心情,没人能懂“旧书是纽带”这句话的意思。她吸了吸鼻子,
又发了一条:“你也喜欢旧书吗?”那天晚上,他们聊到了十一点。
陆哲说他是做“文化产业投资”的,平时最喜欢逛独立书店;说他父亲以前是中学语文老师,
家里有满架的旧书;说他觉得“旧书的价值不在于钱,而在于里面藏着的故事”。
许静越聊越觉得投缘,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和她“同频”的人。四,
第一次见面周六下午两点,许静提前十分钟到了“梧桐咖啡”——陆哲约她在这里见面。
她刚走到门口,就看见一个穿浅灰色衬衫的男人站起来挥手,细框眼镜,
手里拿着本《文化产业投资指南》,和头像上一模一样。“许静?”陆哲走过来,
手里还提着个纸袋,“本来想带本旧书给你,怕你觉得唐突,就带了本我最近看的书,
说不定能帮你想想书店的出路。”他把纸袋递给许静,里面是杯拿铁,
“我看你主页说喜欢喝拿铁,就帮你点了,少糖。”许静接过咖啡,心里暖暖的。
沈砚之走后,除了林薇,没人会记得她的喜好。他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陆哲先开口:“你这书店开了多少年了?我看你主页说,是和你先生一起开的?
”“十二年了。”许静轻声说,“他走了三年,我一个人守着。”陆哲没有追问,
只是点了点头:“能守十二年不容易,现在独立书店不好做。你有没有想过改进一下?
比如加个咖啡区,或者做些主题活动?”许静愣了愣——沈砚之生前也说过要加咖啡区,
可惜还没来得及实现就走了。她把这个想法告诉陆哲,他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
我认识做文化扶持项目的人,说不定能帮你申请补贴,刚好够你改造书店。”许静心里一动,
却又有点犹豫:“真的能申请到吗?我之前问过社区,说没什么适合书店的补贴。
”“你放心,我帮你问问。”陆哲笑着说,“下周我去你书店看看吧,帮你出出主意,
顺便看看那本1983年版的《围城》。”许静点头答应,她看着陆哲温和的笑容,
心里的防备,悄悄松了一点。五,书店里的“温暖”下周三下午三点,
陆哲准时到了“静思轩”。他手里捧着一束白菊,还有一本1990年版的《边城》,
走进来就直奔沈砚之的遗像——照片放在柜台后面,旁边是一盆绿萝,还是沈砚之生前种的。
“没别的意思,”陆哲把白菊放在遗像旁,声音很轻,“我看你主页说,你先生喜欢白菊,
就买了一束,希望他别介意。”他又把《边城》递给许静,“我在旧书市场看到的,
想着你可能喜欢,就买了。扉页很干净,你可以自己写点东西。”许静接过书,
指尖抚过封皮,眼泪差点掉下来。她抬头看着陆哲,他正弯腰整理书架上的书,动作很轻,
像是怕碰坏了什么。“你也喜欢整理旧书?”许静问。“我父亲以前总让我帮他整理书架,
”陆哲笑着说,“他说旧书要轻拿轻放,里面藏着别人的回忆。
”他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翻到扉页,上面有手写的批注,“你看,
这肯定是以前的学生写的,说不定还带着课堂上的回忆呢。”许静看着他认真的样子,
突然觉得很安心。沈砚之以前也总这样,拿着旧书和她聊里面的批注,
聊藏在字里行间的故事。她走到陆哲身边,
指着一本《朝花夕拾》:“这本是我和我先生第一次约会时买的,
他说我像迅哥儿笔下的‘百草园’,有很多小惊喜。”陆哲转头看她,
眼神很软:“你先生一定很爱你。能和他一起开书店,一定很幸福。”许静点点头,
眼眶有点红。那天下午,陆哲在书店待到关店,帮她整理了所有旧书,
还陪她聊了很多关于沈砚之的事。关店时,陆哲说:“以后我常来帮你吧,
反正我平时也没那么忙。”许静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梧桐巷的暮色里,
心里第一次有了沈砚之走后没有过的暖意——她好像,真的遇到了一个能懂她的人。六,
“扶持项目”的希望周六上午的阳光透过梧桐叶,
在“静思轩”的玻璃窗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许静刚把一本旧版《诗经》放进展示柜,
手机就响了,是陆哲。“许静,忙吗?”电话里的声音温和,还带着点笑意,
“我帮你问了文化扶持项目的事,负责人说你书店的条件很符合,能申请50万补贴,
刚好够你加咖啡区、换书架。”许静手里的书差点掉在地上,她走到柜台后,
声音有点发颤:“真的吗?50万……够吗?”她之前算过,加咖啡区要20万,
换一批新书架要15万,再进点新书,50万刚好够。“肯定够,”陆哲说,
“不过负责人说,需要先交8万保证金,审核通过后会和补贴一起返还。你要是手头紧,
我先帮你垫3万,你出5万就行,等补贴下来再还我。”许静心里一暖,
连忙说:“不用不用,我自己能凑。”她想起沈砚之留下的定期存款,虽然还有一年到期,
但提前取出来,刚好能凑够5万,再加上书店里的3万流动资金,8万就够了。挂了电话,
许静走到沈砚之的遗像前,轻声说:“砚之,你听到了吗?我们的书店能加咖啡区了,
就像你以前想的那样。”遗像里的沈砚之笑得温和,阳光落在相框上,像是在回应她。下午,
陆哲带许静去了“市文化创意园”——项目对接办公室就在这里。园区很大,
都是白色的小楼,陆哲熟门熟路地领她到一栋楼前,说:“我先去跟负责人打个招呼,
你在这儿等我5分钟。”许静站在楼下,看着园区里来来往往的人,心里满是期待。
5分钟后,陆哲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张表格:“负责人说,你先填了这张表,
下周把保证金转过去,审核就会开始,大概两周出结果。”许静接过表格,
上面写着“小众书店扶持项目申请表”,还有负责人的签名后来她才知道,
那是陆哲自己签的。她小心翼翼地把表格折好,放进包里,像是捧着一团希望。七,
第一次转账周一上午,许静特意早起,去了附近的银行。
她取了5万定期存款提前取损失了两千多利息,但她没在意,
又从书店的保险柜里拿了3万流动资金,一起存进银行卡里。银行柜员帮她办理转账时,
抬头看了她一眼:“女士,这是8万,转到个人账户,对方是您认识的人吗?
最近有很多‘投资补贴’的骗局,您要注意点。”许静心里顿了一下,想起陆哲温和的样子,
笑着说:“我认识他,是文化创意园的合作方,没问题的。”柜员没再多说,
帮她完成了转账。许静拿着转账凭证,拍了张照片发给陆哲,很快收到回复:“收到了,
我已经交给负责人了,你放心,审核肯定能过。”许静把转账凭证放进账本里,
小心翼翼地夹好。她坐在银行的椅子上,看着窗外的梧桐巷,心里满是憧憬——等补贴下来,
就先找装修队,把咖啡区装起来,再换一批新书架,然后请老周他们来喝第一杯咖啡。中午,
林薇来书店,许静把这事告诉了她。林薇皱着眉:“8万保证金?你没见过负责人,
就敢转这么多钱?”“陆哲帮我见过了,”许静说,“而且他还说要帮我垫3万,
我觉得他人挺好的,不会骗我。”林薇还想说什么,看到许静眼里的期待,
又把话咽了回去:“那你多注意点,有什么事随时跟我说。”许静点点头,转身去整理旧书,
没注意到林薇眼里的担忧。她当时满脑子都是书店的未来,
根本没多想——她太想把书店做好了,太想完成沈砚之的心愿了,所以陆哲递来的“希望”,
她想都没想就接住了。八, “供应链”的诱惑两周很快过去,许静每天都在等审核结果,
可陆哲总说“流程慢,再等等”。她有点着急,却又不好催得太急。周三下午,
陆哲突然来书店,手里拿着一份“供货协议”。“许静,有个好消息,”他坐在靠窗的位置,
把协议推到许静面前,“我帮你联系了一家旧书供应链,他们能拿到低价的小众旧书,
比你现在的进货价低30%,你要是预付30万货款,还能送你100本绝版书。
”许静拿起协议,上面写着供应链的名字——“博文旧书供应链”,还有模糊的公章。
她皱着眉:“30万……太多了,我现在没那么多钱。”“你想啊,”陆哲说,
“进货价低了,利润就高了,加上补贴的50万,你书店很快就能盈利。
而且我跟供应链负责人熟,他答应给你优先供货,以后你要什么书,他们都能帮你找到。
”他顿了顿,又说:“你不是一直想扩大旧书品类吗?这是个好机会。
”许静想起沈砚之生前总说“咱们的书店,要装满各种各样的旧书,
让来的人都能找到喜欢的”,心里又动了。她咬了咬嘴唇:“我再想想,
我现在手里没那么多钱。”“没关系,”陆哲笑着说,“你可以先取点定期存款,
或者我帮你找朋友借点,等补贴下来再还。”许静摇摇头:“不用,我自己想办法。
”她想起书店里还有10万流动资金,
再取20万定期存款这是她和沈砚之最后的积蓄了,刚好够30万。虽然有点心疼,
但一想到书店的未来,她还是决定赌一把。周五上午,许静又去了银行,
把30万转到了陆哲给的“供应链账户”其实是陆哲的同伙账户。转账时,
银行经理特意叫住她:“许女士,这是您本月第二次大额转账到个人账户,
对方身份您确认清楚了吗?我们最近接到过类似的报案,都是说‘旧书供应链’骗钱的。
”许静心里有点慌,但还是硬着头皮说:“确认清楚了,是朋友介绍的,没问题。
”经理叹了口气:“那您把转账凭证保存好,万一有问题,还能留个证据。”许静点点头,
把凭证放进包里。她走出银行,阳光有点刺眼,她却觉得心里暖暖的——她觉得,
自己离“做好书店”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九, 掏空积蓄又过了一周,
许静问陆哲“供应链什么时候发货”,陆哲说“那边出了点小问题,要晚一周发货”,
然后话锋一转:“许静,我帮你打听了,你书店隔壁的铺面要转租,面积和你现在的一样大,
租下来能扩店,多放些书架和咖啡座位。”许静愣了愣:“扩店?可是我现在没那么多钱了。
”她已经把大部分积蓄都投进了“保证金”和“货款”,手里只剩5万流动资金了。
“房东说要交50万定金,锁定3年租期,租金还能打9折,”陆哲说,“我知道你没钱,
要不我帮你找朋友借20万?你出30万,等补贴下来再还我朋友。
”许静犹豫了——30万,意味着她要把最后5万流动资金都投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