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废墟中的觉醒**窗外的梧桐树叶子黄了又绿,绿了又黄。
苏晚坐在疗养院花园那张掉了漆的长椅上,目光空洞地望着远处。阳光很好,
暖洋洋地洒在身上,却仿佛隔着一层冰冷的玻璃,丝毫透不进心里。
她在这里已经待了四百七十三天。或者说,是“被”待在这里。苏小姐,该吃药了。
护士小张端着药盘走过来,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程序化。苏晚缓缓转过头,
视线落在那些五颜六色的小药片上。曾几何时,她是最顶尖的心理学博士,
能精准分析出每一种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如今,她只是病人苏晚,
需要按时服下这些让她思维迟钝、情绪平稳的化学制品。她伸出手,麻木地将药片塞进嘴里,
接过水杯,仰头咽下。喉管蠕动,带下的不仅是药,还有日复一日的屈辱和绝望。
小张满意地点点头,转身离开。周围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和其他几个病人无意识的呓语。这地方像一座被世界遗忘的孤岛,而她,
是岛上最沉默的囚徒。记忆的碎片总在不经意间割裂她试图维持的平静。
她记得陆辰那双总是盛满温柔和崇拜的眼睛——至少在窃取她成果之前是如此。他们是校友,
是恋人,更是业内公认的黄金搭档。他们一起钻研,一起熬夜,
一起勾勒着用心理学治愈更多人的梦想。
与他分享自己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深度催眠干预”的所有构想和初步数据,
那些浸透了她心血的手稿,就随意地放在他们共用的书房里。晚晚,你真是个天才!
陆辰从背后拥住她,下巴搁在她的发顶,声音里满是赞叹,这个切入点太妙了,如果成功,
绝对是打败性的。她当时只觉得甜蜜和充满干劲。现在回想,他那时的眼神里,除了赞叹,
是否早已埋下了贪婪的种子?变故发生得猝不及防。陆辰先她一步发表了那篇核心论文,
唯一作者赫然是他陆辰的大名。苏晚震惊地找他质问,换来的却是他痛心疾首的表演。
晚晚,我知道你最近压力大,但你不能因为项目进展不顺,就产生这样的妄想啊。
他甚至在他们的圈子里提前铺垫,暗示苏晚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出现了精神不稳定和臆想症状。
她据理力争,他却拿出了杀手锏——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治疗录音。录音里,
她的声音被断章取义,听起来像是在诱导患者,甚至有不专业的承诺。
而陆辰的声音则充满了“及时纠正”和“无奈”。我本来想保护你,晚晚,他面对众人,
表情沉痛无比,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犯错,甚至危及患者。学术不端和治疗失误,
任何一条都是我们这行的大忌啊!一夕之间,天地颠倒。窃取者成了捍卫学术道德的英雄,
而她,真正的创作者,却成了嫉妒成性、精神失常、还企图诬陷男友的疯子。
质疑、谩骂、解约、索赔……排山倒海而来。她试图解释,
但她的声音在陆辰精心编织的舆论和“证据”面前,微弱得可笑。她看着陆辰站在聚光灯下,
接受着原本属于她的鲜花和掌声,看着他如何一步步踩着她的尸骨,登上神坛。
极致的愤怒、背叛感和无力感最终压垮了她。在一个暴雨夜,她崩溃了,
世界在她眼前碎裂成扭曲的色块和尖锐的噪音。再醒来时,
她已在这家安保森严的私立疗养院。诊断书上写着:严重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签字人是她的“合法监护人”——她当时唯一且信任的亲人,陆辰。多么讽刺。
夺走她一切的人,拥有了控制她自由和人生的权力。日子变成了一片望不到头的灰暗泥沼。
她挣扎过,嘶吼过,但换来的只是更大剂量的镇静药物和更长时间的隔离。渐渐地,
她学会了沉默,像一具抽空了灵魂的木偶,配合着一切治疗。但只有她自己知道,
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并没有完全死去。那是不甘,是恨意,是熊熊燃烧的复仇之火,
被强行压抑在药物和麻木的表象之下。直到那一天。疗养院的公共休息室里,
那台老旧的大电视正播放着本市的新闻频道。
下面播报一则本台快讯:我市著名心理学家、‘心灵治愈’工作室创始人陆辰博士,
于昨日荣获全国‘年度心理学杰出贡献奖’…苏晚的身体几不可查地僵了一下。屏幕上,
陆辰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站在璀璨的灯光下,手握奖杯,笑容得体又自信,
俨然已是人生赢家的模样。记者将话筒递到他面前:陆博士,恭喜您!
如此年轻就获得这项至高荣誉,您有什么想说的吗?听说您的研究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陆辰对着镜头,笑容微微收敛,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沉重”:是的,一路走来,
确实遇到很多困难和…意想不到的挫折。甚至有过被最亲近的人误解和伤害的时刻…
他顿了顿,仿佛难以启齿,却又强打起精神:但我始终相信,真金不怕火炼。
秉持着对学术的敬畏和对患者的责任心,一切的阴霾终将过去。这个奖,
是对我坚持初心的一种肯定吧。哗啦——旁边一个病人不小心打翻了水杯,
引来护士一阵小小的骚动。但苏晚的世界里,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
她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张虚伪的脸,耳朵里反复回荡着他那句“被最亲近的人误解和伤害”。
是他窃取了她的成果!是他诬陷了她!是他把她逼进这暗无天日的深渊!而他,这个窃贼,
这个骗子,竟然敢站在全国的舞台上,用她的血泪染红的奖杯,来装饰他道貌岸然的假面!
甚至把她污蔑成加害者!一股前所未有的暴怒和恶心感猛地冲垮了药物筑起的堤坝。
她的手指死死抠着扶手,指甲几乎要嵌进木头里。浑身控制不住地颤抖,
血液疯狂地冲向大脑,耳边嗡嗡作响。眼前开始发黑,呼吸变得困难。护士发现了她的异常,
快步走过来:苏小姐?你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快,深呼吸!
苏晚猛地甩开护士试图搀扶的手。她低下头,剧烈地喘息着,长发垂落,
遮住了她扭曲的表情。不能在这里倒下。不能再次失控。
不能再给他任何证明她“疯了”的把柄。巨大的恨意此刻竟变成了最冰冷的镇定剂。
她用尽全身力气,将那股几乎要毁灭她的情绪硬生生压回心底最深处。再抬起头时,
她的脸上已经恢复了一片死水般的平静,只有眼底最深处,跳跃着一簇幽暗疯狂的火焰。
我没事,她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却异常平稳,只是有点累了,我想回房间休息。
护士狐疑地看了看她,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苏晚站起身,一步一步,
极其缓慢却异常坚定地走回那个狭小单调的房间。关上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她走到洗手台前,看着镜子里那个苍白、瘦削、眼窝深陷的女人。
曾经的灵气和光彩早已被磨灭,只剩下一片荒芜。但此刻,这片荒芜之上,
正有一种新的东西在破土而出。她伸出手,轻轻触摸着冰凉的镜面,
仿佛触摸着那个过去愚蠢、软弱、轻易相信他人的自己。苏晚,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
无声地翕动着嘴唇,声音低得如同地狱传来的呓语,你该醒了。
四百七十三天的浑浑噩噩,在这一刻彻底结束。仇恨是最好的清醒剂。从这一刻起,
活下去只有一个意义——复仇。她要出去。她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她要让陆辰,
身败名裂,永堕地狱!接下来的日子,苏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配合”。
她按时吃药但会想办法处理掉,积极参加所有康复活动,
对医护人员态度温和甚至带着一丝感激。她成功地让所有人都相信,
那个获奖新闻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苏晚的病情正在稳定向好发展。然而,
在每个深夜,当巡查的脚步声远去,她便睁开了眼睛,那里面没有丝毫睡意,
只有冷静到极致的计算和疯狂。她开始疯狂地回忆、整理、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陆辰的理论建立在她的基础上,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漏洞和命门。
她像一台精密的手术刀,一遍遍在脑海中解剖着陆辰的学术体系,寻找着一击必杀的可能。
没有纸笔,就在脑子里推演;没有资料,就依靠惊人的记忆力回顾看过的所有文献。同时,
她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身体。在房间里偷偷做瑜伽和拉伸,在放风时尽量多走路,恢复体力。
复仇需要清晰的头脑,也需要能支撑它实现的躯体。她还需要一个全新的、无懈可击的身份。
这一点,并非偶然。早在与陆辰合作初期,出于学术工作者对数据备份的偏执,
她就暗中留了一手——她通过加密渠道,
在国外某个偏僻的司法管辖区注册了一个空壳基金会和一個名为“林安”的身份信息,
并将一小笔比特币存入关联账户,作为最后的“逃生舱”。她出事前,
将启动这个“逃生舱”的密钥和操作指令,
托付给了一位曾受她巨大恩惠、且家人命运与她紧密相连、绝对不敢背叛的海外友人。现在,
是启动它的时候了。现在,是让这颗种子发芽的时候了。又过了几个月,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疗养院主任办公室。苏小姐,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
我们认为您的状况已经稳定,达到了出院标准。主任翻看着她的评估报告,
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苏晚坐在对面,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衣服,
双手安静地放在膝盖上,眼神温顺而略带茫然:真的吗?谢谢您,医生。
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主任公式化地鼓励道,出去之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慢慢适应社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办完所有手续,拿到那张象征自由的出院证明时,
苏晚的手心一片冰凉,却没有一丝颤抖。她没有任何行李,
只拿着一个装着基本证件的薄薄文件袋,一步步走出了疗养院的大门。铁门在身后缓缓关闭,
发出沉闷的声响。阳光刺眼地洒落下来,她微微眯起眼,
深吸了一口外面世界冰冷的、自由的空气。一辆不起眼的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她面前。
车窗降下,驾驶座上是一位面貌普通的中年男人——是她朋友安排来接应的人。
苏晚拉开车门,坐进副驾驶,动作流畅自然。去哪?司机低声问。苏晚没有立刻回答。
她最后回头看了一眼那栋囚禁了她一年多的灰白色建筑,眼神冰冷锐利,
再无半分之前的温顺和茫然。然后,她转回头,目视前方,声音清晰而冷静,
带着一种重获新生的决绝:去机场。另外,以后请叫我——林安。好的,
这是根据大纲生成的第二章正文,
续知乎盐选/番茄短篇的风格:**第二章:神秘归来者的挑衅**国际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滨城最高规格的会议中心。水晶吊灯的光芒流淌而下,映照着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面。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醇香、纸张的清新,以及一种无形却紧绷的、属于精英领域的学术气息。
西装革履的学者、衣着干练的专业人士穿梭其间,低声交谈,交换名片,
每一个微笑都可能暗藏机锋。苏晚,不,现在是林安,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烟灰色西装套裙,
站在略显偏僻的角落,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她指尖夹着一支香槟杯,
琥珀色的液体微微晃动,映出她清冽沉静的眼眸。一年多与世隔绝的疗养院生活,
并未让她与这个世界脱节,反而像一把被反复淬炼的刀,磨去了所有不必要的情绪和犹豫,
只留下最核心的锋利。她的新身份无懈可击——林安,
毕业于海外一所名声不显但以学术严谨著称的大学,独立研究员,
研究方向恰好与今天某个冷门分会场的主题相关。这份背景资料干净、低调,
经得起最基本的查验,又足够她混入这个场合。她今天的目标,只有一个。
会场入口处忽然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人群像被无形的手分开,自动让出一条通道。他来了。
陆辰。他比一年前更加意气风发。量身定制的深蓝色西装完美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形,
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既亲和又带有距离感的微笑。
他被一群人簇拥着,如同众星拱月,不时有人上前与他握手、寒暄,他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苏晚的指尖微微收紧,杯中的酒液漾开细微的涟漪。但她的脸上,没有任何波动,
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审视。她看着这个偷窃她人生、将她踩入泥沼的男人,
如今如何享受着本该属于她的荣耀。恨意像毒藤,在她心底疯狂蔓延,但她死死压住,
将其转化为更深的冷静。今天,只是开始。是敲响的第一声战鼓。她看了一眼时间,转身,
朝着那个冷清的分会场走去。她的报告,很快就要开始。这个分会场主题偏门,听众稀疏,
只有寥寥二三十人。台上的学者正在做着平淡无奇的报告。轮到林安了。
她步履从容地走上台,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她没有看台下,而是先调试了一下PPT,
动作不疾不徐。各位同仁下午好,我是独立研究员,林安。
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亮、稳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与她年轻的外表形成微妙反差,今天我想与各位探讨的,是现有PTSD催眠干预模型中,
一个可能被长期忽视的认知悖论……她的开场白直接切入核心,没有多余的寒暄和铺垫。
起初,台下的听众并未太在意。直到她开始展示她的逻辑推演和案例数据分析。观点尖锐,
论证过程却如抽丝剥茧般严谨。她引经据典,却并非堆砌辞藻,
体系中最柔软、最经不起推敲的腹部——尤其是以陆辰为代表的主流学派所构建的那套东西。
她甚至没有直接提及陆辰的名字,但在场的少数内行都能听出来,她的每一个论点,
都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向那座金光闪闪的神像底座。
台下原本稀疏的议论声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专注的寂静。有人皱眉深思,
有人眼前一亮,有人则下意识地看向会场入口。陆辰不知何时站在了那里。他原本只是路过,
或许是被助理提醒了这个分会场有个“有趣”的挑战者。他双臂环胸,倚在门框上,
脸上依旧带着那副权威人士审视后辈的宽容表情。但很快,那宽容底下,
渗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愕和阴沉。这个叫林安的女人,她的思路……太熟悉了!
那种大胆的假设、缜密的验证、甚至是一些独特的表述习惯,
都像极了那个人——那个本该永远沉默在疗养院里的女人!可眼前的人,
容貌、气质、声线都截然不同。更年轻,更锐利,像一块刚刚打磨好的寒冰。
苏晚感受到了那道审视的目光,但她没有回望,依旧专注于自己的阐述。她的语速平稳,
每一个结论都掷地有声。报告结束。会场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随即响起一阵不算热烈但绝对真诚的掌声。几位学者看向她的眼神充满了探究和兴趣。
提问环节开始。前面的问题都还算友好,直到一个声音响起,
带着惯有的、温和却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林研究员,很精彩的报告。
陆辰不知何时已走到台下前方,脸上挂着标准的微笑,眼神却锐利如鹰,
紧紧锁住台上的苏晚。你的观点非常……大胆,富有想象力,他措辞谨慎,
仿佛在给予褒奖,但接下来的才是重点,但是,恕我直言,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你提出的这个‘认知悖论’,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哲学思辨,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撑。
现有的、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的模型,或许保守,但无疑更安全可靠。你是否考虑过,
你的这种激进观点,可能会误导从业者,甚至对患者造成潜在的风险?一番话,冠冕堂皇,
站在学术严谨和患者安全的道德高地上,直接质疑她研究的根基。这是学术打压常见的套路,
用地位和主流话语权碾压新声音。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安身上,
想看她如何应对这位大佬的质疑。苏晚迎上他的目光,脸上没有任何被权威质疑的惶恐,
反而露出一丝极淡的、近乎挑衅的微笑。感谢陆博士的指教。她微微颔首,语气谦逊,
内容却寸步不让,您提到的实证支撑,在我的论文附录里有三个初步的临床观察案例,
虽然样本量小,但数据趋势一致。至于安全风险……她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台下众人,
最后回到陆辰脸上,清晰地说道:任何科学的进步,
似乎都伴随着对‘现有可靠模型’的质疑和超越。如果因为害怕‘潜在风险’就停止思考,
固步自封,那或许才是对患者和这门学科最大的不负责任。毕竟,她轻轻巧巧地补上一句,
现有的模型,也并非完美无缺,不是吗?就像再精密的机器,也可能存在隐藏的齿轮错位。
“齿轮错位”——这个词,是她过去和陆辰私下讨论时,
经常用来形容理论模型中微小却致命漏洞的比喻!陆辰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
脸上的笑容瞬间有些僵硬。他死死盯着台上的女人,
试图从她平静无波的脸上找出任何熟悉的破绽。是巧合?
还是……台下响起几声压抑的轻笑和低语。林安的回答,不仅化解了质疑,反而将了一军,
暗示陆辰所代表的“主流”可能才是固步自封的一方。陆辰迅速调整表情,
重新挂上那副宽容的面具,但语气冷了几分:年轻的学者有冲劲是好事,
但还是要脚踏实地。希望你的后续研究能拿出更扎实的证据。当然,苏晚从容接话,
真理越辩越明。我很期待能与陆博士,以及各位同仁,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她特意在“交流”二字上加了微妙的重音。交锋短暂,却暗潮汹涌。报告会结束,
立刻有几个人围上前想与林安交换联系方式。她礼貌地应对着,眼角的余光看到陆辰沉着脸,
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快步离开。他的步伐失去了来时的从容。她知道,她成功地将一根刺,
扎进了他的心里。疑惧的种子已经种下。当晚,研讨会有一个小型的交流酒会。
苏晚换了一身低调的黑色晚礼服,依旧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她知道,
有人会主动找上来。果然,酒会过半,陆端着一杯酒,微笑着走了过来。
他看起来已经恢复了常态,风度翩翩。林研究员,晚上好。今天的报告令人印象深刻。
他主动开口,语气比下午和缓了许多,带着一种前辈赏识后辈的姿态。陆博士过奖了,
只是些不成熟的想法。苏晚举杯示意,态度不卑不亢。不必过谦,
陆辰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审视,你的思路很特别,让我想起……一位故人。
他试图捕捉她任何细微的反应。苏晚眼底毫无波澜,反而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好奇:哦?
是吗?那一定是位很优秀的学者。陆辰没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话锋一转:林研究员目前在哪里高就?像你这样的人才,独立研究未免有些浪费。
刚回国,还在适应阶段,暂时没有考虑固定职位。苏晚回答得滴水不漏。是吗?
陆辰眼中闪过一丝算计,我的‘心灵治愈’工作室正在扩张,求贤若渴。
不知道林研究员有没有兴趣过来看看?我们可以为你提供最好的资源和平台,
一起做些真正有意义的研究。他抛出橄榄枝,语气真诚,
仿佛下午那个试图打压她的人不是他。吸纳,然后控制。这是他惯用的手段。苏晚心中冷笑,
面上却露出犹豫和些许受宠若惊:陆博士的邀请让我很意外。您的工作室是行业标杆,
我……我需要考虑一下。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吊着他,才是最佳策略。当然,
陆辰笑容加深,递过来一张镶着金边的名片,随时联系我。
我很期待能与你这样的新鲜血液……深入合作。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多停留了几秒,
那里面混杂着探究、兴趣,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谢谢您,陆博士。苏晚接过名片,
指尖没有一丝颤抖,我会认真考虑的。陆辰又寒暄了几句,这才转身离开,融入人群。
苏晚看着他的背影,指尖摩挲着那张光滑的名片,眼神冰冷。猎物,已经注意到了诱饵。
并且,正在试探着,一步步靠近。游戏,开始了。好的,这是根据大纲生成的第三章正文,
延续知乎盐选/番茄短篇的风格:**第三章:走进猎物的巢穴**心灵治愈
中心坐落于市中心最昂贵的写字楼顶层,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城市天际线,
仿佛象征着主人在此领域的顶尖地位。内部装修是极简的性冷淡风,昂贵的艺术品点缀其间,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香薰气息,安静得能听到中央空调细微的出风声。
一切都彰显着一种低调的奢华和专业感,却也透着一股冰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
苏晚,以林安的身份,第一次踏入了这里。前台小姐训练有素,笑容甜美却毫无温度,
在确认过预约后,礼貌地将她引向陆辰的私人研究室。走廊铺着厚厚的地毯,
吸收了所有脚步声,如同行走在一个巨大的、无声的茧里。苏晚的心跳平稳,
目光冷静地扫过墙壁上挂着的证书、奖杯以及陆辰与各路名流的合影。
每一幅画面都在诉说着这个窃贼如今的辉煌。她深吸一口气,将翻涌的情绪压下去。现在,
她是猎人,需要的是绝对的耐心和精准。助理敲了敲那扇厚重的胡桃木门,
里面传来陆辰温和的声音:请进。门开了。陆辰的研究室比外面看起来更加宽敞,
一整面墙都是书柜,塞满了精装的专业书籍。另一面则是巨大的白板和电子屏幕。
他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身后是巨大的落地窗,阳光给他周身镀上了一层光晕,
仿佛他自己就是这座圣殿的神祇。看到苏晚进来,他站起身,
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热情笑容:林研究员,欢迎欢迎。你能来真是太好了。
他绕过办公桌,伸出手。苏晚与他轻轻一握,触之即分。
谢谢陆博士给我这个机会参观学习。她的语气带着适当的谦逊和一丝对环境的欣赏。
哪里话,互相学习。陆辰笑容可掬,引导她在会客区的沙发上坐下,我这里虽然不大,
但设备和资料还算齐全。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充满热情的同事,
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探索心灵的奥秘,治愈更多的创伤。他说话时,
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看着她,仿佛她是此刻他唯一关心的人。这是陆辰惯用的伎俩,
一种迅速建立信任和好感度的心理技巧。过去的苏晚,就是沉溺于这种虚假的专注之中。
苏晚配合地露出受教的表情,轻轻点头。助理送上两杯咖啡后悄然退下,并带上了门。
尝尝,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朋友特意带来的,味道还不错。陆辰示意了一下咖啡,
姿态闲适地靠在沙发背上,开始了他的试探,林研究员回国还习惯吗?
国内的学术环境和国外相比,还是有不少差异吧?还在适应中,苏晚端起咖啡,
嗅了嗅香气,却没有喝,国内的发展很快,尤其是像陆博士您这样的领军人物带领下,
很多领域都充满了活力。她巧妙地把话题引回他身上。陆辰显然很受用这种恭维,
但警惕并未放松:领军人物不敢当,只是比大家先走了几步而已。说起来,
林研究员在国外的研究方向,似乎和主流不太一样?我看你上次提到的那个‘认知悖论’,
非常新颖,不知道师从哪位教授?他开始深入打听她的背景。苏晚早已准备好说辞,
报出了一个在国外确有其人、但年事已高且几乎不与国内学术界来往的老教授的名字,
并模糊地表示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较独立,受导师影响但更多是个人探索。陆辰听着,
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他查过“林安”的资料,背景干净,
学校也确实有那位教授,但更深的信息一时难以核实。这种模糊,反而让他更加疑虑。
独立探索是好,但也容易走弯路,陆辰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心理学水深,
尤其是临床方向,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团队协作,很容易出错。就像你上次那个观点,
虽然新颖,但风险不小啊。他又开始试图打压和掌控。苏晚放下咖啡杯,抬眼看向他,
目光清澈而直接:陆博士似乎对我的那个观点特别关注?陆辰没料到她会如此直接,
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只是出于一个前辈的责任心,提醒一下优秀的后辈,避免你踩坑。
原来如此,苏晚微微颔首,仿佛接受了这份“好意”,然后话锋轻轻一转,
像是随口一提,说起来,我最近重读了一些经典文献,
包括您那篇获得大奖的关于PTSD干预的论文,确实受益匪浅。
尤其是里面关于‘潜意识重构’和‘记忆提取的伦理边界’那部分,论述得非常精彩。
她提到的这两个点,正是陆辰从那篇窃取的论文中,理解得最为肤浅、甚至略有偏差的部分!
也是当初苏晚自己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难点。
陆辰的笑容不易察觉地僵硬了零点一秒。他端起咖啡喝了一口,掩饰瞬间的慌乱:哦?
是吗?那些都是比较基础的理论应用了。基础往往最见功力,
苏晚仿佛没有察觉他的异样,继续用一种学术探讨的语气说道,我只是好奇,
您在处理那些深度创伤记忆时,是如何精准把握那个‘边界’的?毕竟,稍有不慎,
就可能不是重构,而是……二次伤害,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崩溃。这其中的风险和责任,
令人敬畏。她的用词——“二次伤害”、“心理崩溃”,像两根细针,
精准地刺向陆辰内心最不可告人的角落!他想起了苏晚,想起了他是如何将她逼至崩溃的!
陆辰的手指猛地收紧了杯柄,指节有些发白。他感觉喉咙有些发干,
室内适宜的温度仿佛突然升高了。这……这就需要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极其严谨的态度了,
他语气变得有些生硬,试图用空泛的说辞掩盖过去,每个案例情况不同,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我明白了,苏晚见好就收,没有继续追问,
反而露出恍然和钦佩的表情,所以更凸显了您成功的来之不易。
想必背后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代价吧。“代价”二字,她说得轻飘飘,
却像重锤一样砸在陆辰心上。他猛地看向她,试图从她脸上找出任何嘲讽或暗示的痕迹。
但苏晚的表情真诚无比,完全像一个虚心求教的晚辈。是我想多了吗?陆辰内心惊疑不定。
难道只是巧合?这个女人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点,怎么会和苏晚那么像?!就在这时,
研究室的门被敲响了,暂时打破了室内诡异的气氛。进来的是陆辰的助理,
一位看起来精明干练的年轻男性:陆博士,李太太那边的情况有点反复,
王咨询师处理不了,可能需要您亲自看一下。陆辰正需要摆脱刚才那种被动和不适感,
立刻站起身,恢复了权威的姿态:怎么回事?不是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吗?他看向苏晚,
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林研究员,不好意思,有个紧急案例需要处理。
要不要一起看看?也算直观了解我们的工作模式。这是一个试探,也是一个下马威。
那个李太太是出了名的难缠,情绪极不稳定,
他想看看这个“林安”在真实的临床场景下会如何反应,是露怯,还是纸上谈兵。
苏晚从容起身:荣幸之至。案例咨询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