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救赎《阿弥陀佛净土讲述主角产生果报的爱恨纠作者“张淦a”倾心编著本站纯净无广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阿弥陀佛净土》的男女主角是果报,产生,一这是一本救赎小由新锐作家“张淦a”创情节精彩绝本站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87471章更新日期为2025-09-20 05:25:46。目前完小说详情介绍:阿弥陀佛净土
主角:产生,果报 更新:2025-09-20 05:55:19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当我们来到三界以后会得一个五蕴的身心的果报。那么这个果报体,
基本上每一个人都会有三种的障碍:第一个是烦恼的障碍,
我们日常生活会起很多很多的贪嗔痴的烦恼,来障碍我们。第二个是业障,
就是我们身口意其实累积很多的罪业,这个罪业对我们也是一种障碍。第三个是报障,
就是我们一生当中的老、病、死亡,这种果报体的障碍,也在干扰我们。
所以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基本上我们是分不开的。
但是我们内心当中可也是有善根的,我们的善根跟佛法接触的时候,
我们发起了无上的菩提心,开始去修波罗蜜来对治这些障碍。所以可以这样讲,
我们一生当中,大概就是我们的善根跟这种障碍,互相的在抗拒,叫做“真妄交攻”。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修什么法门,其实我们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生命的障碍,
破障法门永远是最重要的。那我们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啊,它的破障法门,彻悟禅师说,
一个人要破障,从净土宗的角度有两个方法,说是“心与佛合,心与道合”。
我们就可以破除障碍。这句话,其实包括了净土宗的整个修学。这个“心与佛合”,
就是一种事相的修学,或者我们讲身业跟口业的修学。我们刚开始透过身业的礼拜,
口业的称念,内心的皈依,来忆念佛陀的名号,来礼拜佛陀的功德。这个时候,
可以暂时的去对治我们的障碍。就是在这个身口意当中,创造一种善业的力量,
来克制我们的障碍。第二个就是理观,“心与道合”。这个就是一个心地法门。
我想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道。你看《楞严经》,《楞严经》的道是什么?
整个十卷的《楞严经》,它整个修学,就是在“正念真如”,二六时中“正念真如”,
舍弃我们的攀缘心。这个就是《楞严经》的道。
所以我们真实要能够在生命当中产生一个彻底的翻转,
那你得要掌握这个法门的道——心与道合。那么净土宗的道是什么?
我们一个修净土宗的人都知道,净土宗是一个他力门、果地教。也就是说它强调是感应道交。
我们今天面对一个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功德,
这个是已经存在的;问题是你怎么把这个四十八愿的功德,把它转成你的功德?
你怎么跟他感应道交?那么这当中的道,你要掌握的住,否则我们念佛效果很有限。
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其实你每一句佛号都要跟净土宗的道相应,
那个佛的力量才能够真实的开显出来。否则我们永远都是不得其门而入,
都是在阿弥陀佛的功德门外打转而已。所以我们想利用这两堂课,把净土宗的道,
跟大家做一个讨论。好,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三:第一科,
我们讲讲我们心灵的力量。我们心灵的力量到底有哪些?我们到底在内心当中,
最大的力量是什么?我们怎么来应用这种力量。这第一个。第二科,是佛陀的力量。
前面的力量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在的,佛陀的力量是外在的,那么佛陀的力量到底有哪些,
我们怎么去跟他感应道交?这第二个讲到佛陀的力量。第三科,
就讲到我们的心力跟佛力的相互关系。怎么用我们的心力来感应佛力,这是讲到第三科。
我们这两堂课就跟大家讲这三个主题。我们看第一段,甲一、心灵的力量。
心灵的力量我们分成三段来跟大家讨论:第一段、我们讲到万法唯识。
甲一、心灵的力量分三:乙一、万法唯识。乙二、心为业主。乙二、思想主导。
乙一、万法唯识那么我们宇宙间有色、心二法,但是从大乘佛法的角度,
整个生命还是以心法来做主导,生命还是由我们的心所创造出来的。但是万法唯识这个观念,
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看这个讲表。这个讲表大概是整个唯识最有代表性的讲表,
你要把这个讲表弄通了,你整个唯识的概念,大概就掌握它的纲要。
这个讲表的了解有两个方向。唯识学在讲到“万法唯识”的时候,
它是从两个主题来发挥的:第一个就是一个果报的受用。我们今天来到三界一定有一个果报,
有一个你的正报的五蕴身心,一个外在的依报的色声香味触法。那么这个果报的受用,
这种情况,我们看这个讲表的时候,是从上而下的观察,
是从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乃至前五识。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因地的造业。
这个因地的造业就相反了,就从下而上,从前五识的领纳,到第六意识的想,到第七识的行,
到第八识的异熟。好,我们先谈这个果报的受用。当然,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
第八识的异熟。这个异熟的意思,就是它是可以把这个种子,把它成熟成果报。
我们造了一个业,比如说你今天造了一个布施的业、持戒的业,这个业是不能受用的。你说,
诶,我这个业马上要受用,不可以。业是不能受用,要经过第八识的成熟。也就是说,
你造了业以后,要先到第八识去;然后经过第八识把它成熟成果报,你才能够受用。
就好像说我们今天去菜市场买这个米,这个米你不能吃,你要有电锅把它煮成饭,
这个饭才可以吃的。所以这个第八识它本身有成熟业力的功能,它把我们过去的善业恶业,
把它成熟变成果报,让我们受用。但第八识在成熟果报的时候,
值得我们注意的它是一种差异性的,异就是差异。就是它时间上有一种差异。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你今生的果报,大概跟你今生都没有太大关系。你今生的果报跟你……,
你说你今生造善造恶,对你的果报影响不大,顶多只是一个增上缘;你造了恶业,
去触动你的过去的罪业,如此而已。严格来讲,你今生的果报大部分都是跟你前生有关。
你今生所造的业都是先保存下来,大概到来生才会表现出来。所以在唯识学,
在探讨因果的时候,它是一个隔代受报的。也就是说,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
而今生的你是创造来生的你。我们常讲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所以可以看的出来,它这个偈颂是说明,我们在造业的时候,
得果报的时候是隔代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虽然今天那么努力的修戒定慧,
但是你的身心障碍还是这么多,这跟你今生没有太大关系。这要怪的话,
怪前生的你出了差错。所以身为一个第八识,它等于是有情众生的整个生命的依止处。
我们之所以会一生死亡,又会创造另外一个身体,那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
它是“恒转如暴流”,它会不断的去接受新的业力,然后再把这个业力转成果报,
使令我们生命一直的相续下去。这个就是第八识的一种功能。
当第八识它创造一个生命的时候啊,这个就产生一个第七意识的“思量”。
凡夫开始出现生命的时候,他习惯性会产生一种“恒审思量”的功能,
也就是一种“自我意识”。比如说你今天变成一个女人,
你就会产生一个以女人为中心的“自我意识”;你变成一个男人,
你就变成以男人为中心的“自我意识”。所以这个是第七意识的“思量”它是变化的,
因为你前生的生命体不一样,所以这个“自我意识”也不一样,
它每一生每一生的思量都不一样。所以第七意识是跟第八识有关系,看你丢出什么果报,
它就产生一个怎么样的“自我意识”。因为第七意识不能够攀缘过去,也不能攀缘未来,
它只是活在现在。好,那么当有一个自我以后,我们就产生了很多的思想,
这个第六意识就是一种思想。它能够去夹带着前五识,去了别外境,去产生很多的想法,
去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万法唯识”,
其实这一句话是有两种的解释:当它是在释放果报的时候,这个“万法唯识”,
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它是第八识在主导的。所以我们讲:“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我讲实在话,当业成熟了以后,我们能够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认命。
业还没有成熟,你忏悔是有用;但是这个业已经变成了果报,你忏悔就没什么用。
你说你今天变成一个人,变成一个残缺的人,你再怎么忏,这个果报已经变现了,
你怎么忏呢?所以说当我们在讲果报的受用的时候,“万法唯识”这个识,是第八识来主导。
第八识创造一个业力,由这个业力里面产生一个“自我”,由这个“自我”产生很多的想法,
然后去感受外境,去感受苦乐的感受。那么这一部分,如果从果报的受用来说,
这个我们只能够是认命了,因为“自作自受”嘛。这是“万法唯识”的第一层解释。其次,
从生命的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造业。那造业的角度,
“万法唯识”这个“识”就指得第六意识。生命是你的第六意识创造出来,
因为只有它有创造生命的功能,其他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第六意识它有思想,
它的想特别强大。我们看讲表,当我们在解读因地的造业的时候,这个讲表是从下而上,
我们当然要跟前五识去领纳外境,你要去接受色声香味触的这种功能,产生很多的感受,
这个感受传递给第六意识。那么身为第六意识对这种感受,它会产生很多的想法,
可能是一个正确的想法,也可能是一个颠倒的想法,那么它就开始造业了。
它如果依止正确的想法就造善业,依止颠倒的想法就造恶业。当然第六意识活动,
它免不了要依止第七意识,有一个自我,那么最后回存到第八识去。
所以我们在从造业的角度,这个时候我们是从第六意识来主导,
再把这个业力回存到第八识去。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做一个说明。比如说在清朝,
有一个叫王鼎实的居士。这个居士从小就很聪明,很会读书。他十六岁的时候参加乡试,
考完乡试以后啊,他考的非常好。但是在放榜之前他就生了一场重病,
他那个时候是离开家乡,到他亲戚的家去住。这个重病后来就很严重,
他临终之前就跟他亲戚说,说你要转达我的父亲,请他不要悲伤。
他说我前世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我在山中修行,修行数十年几成大道,
几乎是将近要成就广大的功德。但是我在修学圣道的时候,
心中有两种心念未能忘除:第一个,我看到少年登科者,生起羡慕。
有些人他考试之前去寺庙发愿,等他考上了状元,考上了榜首、探花以后,
他就到寺庙来还愿。那么我看到这种景象,哎呀,这个年轻人,考上这么好的功名,
未来可以在地方在中央做官,我有时候出来念佛的时候拿着念珠,看到这种景象,心生羡慕,
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看到这种大富大贵的这种境界,也是一样心生羡慕。
有些人是大福报的人,带着很多的眷属来寺庙上香,祈福的时候,
我看到这种大福德、大富贵的境界,也是心生羡慕。所以因为这两种心念未除的关系,
我死了以后,我今生就投胎变成一个很聪明很会读书的人。因为你有这种思想,
你心念的思想不断的活动,就是一种业性。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亲戚就问他说,
那你死了以后去哪里呢?他说我要去酬偿第二个果报,
我来生会到顺治门外的一个姚姓的大富长者家做儿子,来酬偿我前生的业力。
因为我前生生起两个念头,第一个看到少年登科的,第二个看到大富大贵的,
心生好乐羡慕之心。从这个《净土三要述义》这本书的记载,看到王鼎实的三生,
我们从这个讲表来说明。从释放果报的角度,当然他第一生是一个老和尚,镜山寺的老和尚。
你看他第八识释放出来是一个老和尚的果报,一个出家众的胞胎;这个时候有一种自我,
以一个出家众为自我。产生出家众一种想法,这个想法大部分都是跟戒定慧相应的,
产生清净的感受。这是他第一生。但是他这种受想行识结束的时候,
没有到净土去;他第二生这个第八识又丢出了另外一个果报体,是一个很会读书的,
有功名的一个果报体;这个时候他以读书人为自我,产生一种世俗的文人的想法,
而产生这种世俗的感受。到了第三生,他变成一个大富贵的境界,他这个第八识所丢出来的,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