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其它小说 > 经纬人生

经纬人生

菠萝大爷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经纬人生大神“菠萝大爷”将秀兰秀兰作为书中的主人全文主要讲述了:本书《经纬人生》的主角是秀属于年代,职场类出自作家“菠萝大爷”之情节紧引人入本站TXT全欢迎阅读!本书共计56301章更新日期为2025-09-28 01:54:05。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经纬人生

主角:秀兰   更新:2025-09-28 08:44:3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一二零一五年春,江南纺织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位银发老妪驻足在一台老式织布机前。

她的手轻抚着已经斑驳的木架,眼神穿过玻璃展柜,仿佛回到了八十年前。“奶奶,

这是您当年用过的织布机吗?”陪同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轻声问道。陈秀兰微微点头,

眼眶湿润。这台机器见证了她的一生,也见证了这个国家从战乱到和平,

从贫困到富强的曲折历程。——一九三五年冬,陈秀兰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纺织世家。

陈家的蓝印花布在当地小有名气,祖上三代都以织布为生。她出生的那天,

父亲陈明远正在织机前赶制一批送往上海的订单。“老爷,夫人生了,是个千金!

”接生婆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走出厢房。陈明远放下手中的梭子,看了眼女儿红扑扑的小脸,

轻轻叹了口气。他原本期盼个儿子继承家业,但看着这个健康的女婴,

还是露出了慈爱的笑容。“就叫秀兰吧,希望她长大后心灵手巧,织出的布如兰花般秀美。

”秀兰的童年是在织机声中度过的。她学会的第一个词不是“爹”也不是“娘”,

而是“布布”。三岁时,她就能分辨出丝绸、棉布和麻料的不同。五岁那年,

她偷偷爬上织机,学着母亲的样子投梭,虽然织得歪歪扭扭,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然而,

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蔓延至江南。

绍兴城开始频繁遭受空袭,陈家不得不关闭织坊,加入逃难的人群。“明远,带上孩子先走,

我收拾些细软随后跟上。”秀兰的母亲林素云将五岁的秀兰推到丈夫怀中。“不,一起走!

”陈明远紧紧握住妻子的手。轰炸声越来越近,整个城市笼罩在硝烟中。最终,

一家人只带上了几件随身物品和一套小巧的织布工具,随人流向南逃去。逃亡路上,

秀兰第一次见识了战争的残酷。饥饿、疾病和死亡如影随形。在一个寒冷的冬夜,

母亲染上风寒,高烧不退。“孩子,记住,无论发生什么,陈家织布的手艺不能断。

”林素云将一本泛黄的织布图谱塞到秀兰怀中,随后永远闭上了眼睛。

父女俩草草安葬了素云,继续南逃。最终,他们在江西一个小山村暂时安顿下来。战争年代,

布料稀缺,陈明远重操旧业,用随身携带的织布工具为村民织布,勉强维持生计。

秀兰十岁那年,抗日战争胜利了。父女俩激动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便踏上了归乡之路。然而,

回到绍兴,只见老宅已毁于战火,织坊只剩断壁残垣。陈明远没有气馁,借债重建了织坊。

凭借精湛的技艺,陈家织坊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声誉。秀兰也开始正式学习家传手艺,

从选棉、纺线到织布、印染,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一九五零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十五岁的秀兰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织布能手。一天,父亲把她叫到跟前。“秀兰,

新政府提倡妇女解放,县里要办纺织合作社,想请你去当技术员。

”秀兰眼睛一亮:“真的吗?女子也能当技术员?”“新社会了,男女平等。

你的手艺比我都不差,完全能胜任。”陈明远欣慰地看着女儿。时代在变,

他庆幸女儿生活在一个女子也能施展才华的时代。合作社里,秀兰热情地传授织布技艺,

还创新性地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生产的产品畅销省内外。她被评为“劳动模范”,

胸前佩戴大红花,站在主席台上接受表彰。也是在那里,

她遇见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青年技术员李建国。建国是城里来的高中生,懂机械,

负责合作社的设备维护。他被秀兰精湛的技艺和认真的态度所吸引,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

“秀兰同志,你织的布是我见过最结实的。”一次设备检修时,建国红着脸说。

秀兰低头轻笑:“布如人生,经纬交错,唯有扎实才能经得起考验。”一九五五年,

两人喜结连理。婚礼简单而热闹,同事们用红纸剪的喜字贴满了车间,

合作社送了一台新式织机作为贺礼。婚后的生活甜蜜而充实。秀兰和建国既是生活伴侣,

也是工作搭档。他们共同研究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一九五八年,

大儿子卫东出生;一九六一年,女儿卫红降生。两个孩子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更多欢笑。

然而,好景不长。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秀兰因家族有“小业主”背景而受到冲击,被贴大字报批评为“资产阶级技术权威”。

一天深夜,秀兰含泪整理着可能被抄走的织布图谱和工具。“建国,

我怕保不住这些祖传的东西了。”建国握住她的手:“手艺在你心里,谁也夺不走。再说,

这只是暂时的,国家建设终究需要技术。”果然,几年后,风波平息,

秀兰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但此时的她已经不再年轻,鬓角有了白发。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八十年代初,

秀兰和建国所在的纺织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需要技术人员学习新工艺。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秀兰主动请缨。“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学会新东西吗?

”第一次见到电脑织机时,秀兰有些忐忑。“妈,您可是我们厂最棒的技术员,肯定能行。

”女儿卫红鼓励道。凭借扎实的基础和不服输的精神,秀兰很快掌握了新技术。

她还创造性地将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设计的产品在广交会上大放异彩,

远销海外。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生活再次给了她沉重一击。一九九五年,

建国因心脏病突发离世,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没留下。秀兰久久不能从悲痛中走出。

多少个夜晚,她独自坐在织机前,抚摸着丈夫生前为她改造的梭子,泪如雨下。“妈,

爸爸希望您快乐地活下去。”女儿卫红劝道。秀兰点点头,重新投入工作。

她将全部精力放在培养年轻技术员上,还整理出版了《江南传统织布技艺》,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二零零八年,七十三岁的秀兰正式退休。但她退而不休,

受邀担任江南纺织博物馆的特约顾问,继续为传承纺织文化发挥余热。——“奶奶,

能给我们讲讲这台织布机的故事吗?”年轻的工作人员的话将秀兰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秀兰微微一笑,清了清嗓子:“这是一台民国时期的脚踏织机,

我父亲那辈人用的就是这种机器。看这里,”她指着机架上几道深浅不一的刻痕,

“这些是我小时候量身高时刻的。”她缓缓讲述起这台织机如何伴随她一家经历战乱、逃亡,

又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焕发生机。周围不知不觉聚集了一批参观者,

大家都被她的故事吸引。“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连织机的线都买不起,

只能用旧衣拆线重新织布。但我父亲常说,只要织机还在转动,生活就有希望。

”一位年轻女孩好奇地问:“奶奶,您经历过这么多困难,有没有想过放弃织布?

”秀兰摇摇头:“织布不仅是手艺,更是修行。人生如布,有经有纬,有起有落。

经线是生活的骨架,扎实而坚韧;纬线是岁月的流转,丰富多彩。只有经线扎实,

纬线才能织出美丽的图案。”她走到织机前,征得同意后,轻轻坐上去,脚踏板,手投梭,

动作依然流畅自然。咔嚓咔嚓的声音响起,仿佛时光倒流,八十年的光阴在这一刻交汇。

参观者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秀兰的脸上浮现出平静的微笑,她知道,

这不仅仅是一台织机的故事,也是一代中国人的故事,是坚韧、传承与希望的故事。

活动结束后,博物馆馆长亲自前来致谢:“陈老师,您的故事比任何展品都更有感染力。

”秀兰望着展厅里陈列的各种织布机器,从传统木织机到现代电脑织机,

轻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织布女工,有幸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我的人生就像一匹布,

虽然有过断线、打结,但终究织成了完整的图案。”离开博物馆时,夕阳西下。

秀兰回头望去,在落日余晖中,那台老织机静静地立在玻璃后,

仿佛在诉说着无数如她一样的普通中国人,如何用勤劳的双手,织就了这个国家的辉煌。

她慢慢走回家,心中充满平静。明天,她还要来博物馆,给孩子们讲述织布里的故事。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