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我提前半小时赶到废弃仓库。
推开锈迹斑斑的金属门,昨晚整理好的零件整齐地摆放在工作台上,阳光透过仓库顶部的破损玻璃,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
我先检查了电源线路,又用清洁机器人清扫了角落的灰尘,确保实验室的基础环境没问题——今天苏晴要来,总不能让她看到一个乱糟糟的研发场地。
刚调试好全息投影设备,仓库门口就传来脚步声。
苏晴背着一个黑色背包,手里还提着一个银色的金属箱,看到我,笑着挥了挥手:“早啊,林澈!
我带了导航数据库和便携式编程设备,咱们今天就能开始优化机器人的软件系统。”
我接过她手里的金属箱,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台超薄的全息编程终端,还有几个储存数据的固态芯片。
“你这设备够专业的,”我忍不住赞叹,“比联盟机械部的配置还高。”
“这是我自己攒的,”苏晴耸耸肩,熟练地将终端连接到我的全息投影设备上,“做导航分析经常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普通设备根本不够用。
对了,你的机器人硬件进展怎么样了?
能先看看雏形吗?”
我带着她走到工作台前,指着上面的机械臂和能源核心:“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己经拆解完毕,根据外星芯片里的设计图,我打算把电离引擎和高效能源核心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保证续航,又能减少能耗。
不过机械臂的关节还需要改造,现在的零件灵活性不够,达不到探测样本的要求。”
苏晴凑近看了看机械臂关节,伸手轻轻转动了一下:“确实有点僵硬,你看这里的轴承磨损太严重了,得换个高精度的。
另外,关节处可以加装微型液压装置,我之前在导航机器人上见过类似的设计,能提升灵活性。”
她一边说,一边在全息终端上画出液压装置的结构图。
我看着屏幕上的设计,脑海里的外星芯片突然自动匹配出适配方案——芯片里的“自适应关节技术”和苏晴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还能加入“压力感应模块”,让机械臂在抓取样本时自动调整力度,避免损坏样本。
“有办法了!”
我立刻拿出工具,开始拆解机械臂关节,“我们可以在关节处加装微型液压装置,再植入压力感应模块,这样既能提升灵活性,又能保护样本。
我之前在物资回收站看到过类似的液压零件,下午可以去取。”
苏晴眼睛一亮:“那太好了!
软件方面,我己经把导航数据库里的星球环境数据整理好了,只要机器人的硬件能支持,我就能把‘多频段中继算法’植入系统,保证信号传输稳定。”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们分工明确。
我负责改造机械臂和能源核心,苏晴则在编程终端上编写机器人的控制程序。
仓库里只剩下工具碰撞的脆响和键盘的敲击声,偶尔遇到问题,我们就凑在一起讨论,从硬件适配到软件优化,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中午休息时,我们简单吃了点压缩营养剂。
苏晴看着工作台上渐渐成型的机器人部件,突然问道:“林澈,你为什么想研发星际探索机器人啊?
我记得你之前是陆队长的助手,跟着他应该能接触到更高级的技术资源吧?”
我手里的动作顿了顿,抬头看向舷窗外的星海。
这个问题,我其实在心里问过自己很多次。
前世跟着陆衍,确实能沾到英雄的光,可那种活在别人光环下的感觉,就像机械臂上生锈的轴承,沉重又压抑。
“因为我想做自己的技术,”我轻声说,“跟着陆队长,我永远只是‘机械助手林澈’,我的技术再好,也会被他的光环掩盖。
但星际探索机器人不一样,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想用外星科技实现的目标。
我想证明,即使没有英雄的光环,我也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
苏晴沉默了片刻,然后认真地看着我:“我相信你能做到。
你的技术很厉害,尤其是对机械结构的理解,比联盟很多资深工程师都强。
而且你很有想法,不是那种只会按流程做事的机械师。”
她的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心里最自卑的角落。
前世从来没有人这样认可过我的技术,他们要么觉得我“平庸”,要么觉得我“靠运气”。
可苏晴不一样,她能看到我技术里的闪光点,能理解我对研发的执着。
下午,我们一起去了物资回收站。
王叔看到我们一起来,笑着打趣:“林小子,带朋友来啦?
这位姑娘看着挺厉害的,是帮你搞研发的吧?”
“王叔,您真厉害,一猜就中,”我笑着说,“我们来拿几个微型液压装置,您这儿有吗?”
王叔领着我们走到一个货架前,指着上面的零件:“这些都是从报废的工业机器人上拆下来的,液压装置、压力传感器都有,你们随便挑,不用给钱——就当我支持你们搞研发了。”
我和苏晴连忙道谢,挑了几个状态最好的零件。
回去的路上,苏晴突然说:“其实,我之前也不喜欢联盟的氛围。
大家都围着陆队长转,好像只有跟着英雄才能成功。
可我觉得,星际探索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不管是导航员、机械师,还是数据分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我点点头,心里越来越认同她的想法。
或许,我和苏晴都是同一类人——不甘于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想靠自己的能力,在星际探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回到实验室,我们立刻投入到研发中。
我将微型液压装置和压力感应模块安装到机械臂关节上,苏晴则继续优化控制程序。
当夕阳西下时,第一台星际探索机器人的雏形终于完成了——它的主体是一个首径30厘米的圆形底座,底座两侧装有小型电离引擎,顶部伸出一根可灵活转动的机械臂,机械臂末端装有多光谱传感器,整体银灰色的外壳上,还贴着苏晴帮我设计的标志:“探路者01”。
我按下启动按钮,“探路者01”的底座亮起蓝色的指示灯,机械臂灵活地转动了一圈,传感器发出轻微的“滴滴”声。
苏晴立刻在终端上查看数据:“动力系统正常,传感器精度达标,信号传输稳定!
林澈,我们成功了!”
看着眼前的“探路者01”,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这是我重生后,靠自己的技术和外星芯片,做出的第一个成果,也是我脱离陆衍光环,走向独立星际探索家的第一步。
“还没完全成功,”我笑着说,“明天我们去空间站附近的废弃卫星测试,看看它在真实的宇宙环境里表现怎么样。”
苏晴点点头,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好!
我今晚再优化一下导航程序,保证测试顺利!”
夜幕降临,实验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
“探路者01”静静地停在工作台上,蓝色的指示灯像一颗小小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星际探索梦。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挑战等着我们——比如寻找更先进的零件、优化机器人的功能、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但只要有苏晴的帮助,有外星科技芯片的支持,有我自己的坚持,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让“探路者01”飞向更广阔的星海,也能让我自己,成为真正的星际探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