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第一狂妃记

第七章奇思破局安四境,帝后携手创盛世

发表时间: 2025-10-04
初夏的风带着荷香,吹进紫宸殿的窗棂。

唐三七趴在铺着云锦的长案上,手里捏着支炭笔,在宣纸上涂涂画画。

案头堆着一堆奏折,最上面那本写着“西域诸国求通商”,朱砂批注旁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那是她和轩辕凛约定的“加急信号”。

西域通商?

这可是好事啊!

丝绸之路断了这么多年,要是能重新打通,不仅能赚大钱,还能引进不少新奇玩意儿。

不过,西域那些小国心思多,得先摸清他们的底细,别被坑了。

她戳了戳纸上画的骆驼,又添了几笔,把骆驼画成了歪嘴的模样,还有,通商得有规矩,关税怎么定?

货物质量怎么把关?

总不能让他们把劣质东西卖到咱们这儿来。

正在批阅奏折的轩辕凛,指尖刚碰到那本“加急奏折”,就听见了她的心声。

他放下朱笔,走到她身后,弯腰看着那张画满涂鸦的宣纸,忍不住笑出声:“这骆驼……怎么长了张歪嘴?”

唐三七吓了一跳,手里的炭笔“啪嗒”掉在纸上,画了道长长的墨痕。

她回头瞪他:“你走路怎么没声音?

吓我一跳!”

“谁让某人看得太入神。”

轩辕凛捡起炭笔,在歪嘴骆驼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西域通商的事,你有什么具体想法?”

唐三七立刻来了精神,拉着他坐下,指着宣纸开始分析:“首先,得派个使团去西域,一来是考察各国的实力和需求,二来是和他们签订通商协议,明确关税和货物标准。

比如丝绸、瓷器这些咱们的特产,要定高价;他们的香料、玉石,也得摸清市场价,不能让他们漫天要价。”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还得在沿途修几个‘驿站’,既能让商队歇脚,又能派兵驻守,保障安全。

要是遇到哪个小国敢抢商队,首接派兵收拾他!”

还有,说不定能从西域引进一些新作物,比如葡萄、苜蓿,既能酿酒,又能喂马,一举两得。

轩辕凛听得连连点头,拿起朱笔在奏折上快速批注:“就按你说的办。

使团由你亲自挑选,驿站的事,让工部尽快制定方案。”

“我亲自挑选?”

唐三七眼睛一亮,正好可以把将军府那些有经验的老将派去,他们既能打仗,又懂谈判,最合适不过了。

轩辕凛:放心,他们要是敢不听你的,朕就撤了他们的职。

两人相视一笑,窗外的荷香似乎更浓了。

使团出发后,唐三七又开始琢磨“新作物”的事。

她让人从库房里翻出以前西域进贡的种子,在御花园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亲自松土、播种。

轩辕凛下朝后,总能看到她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小铲子,脸上沾着泥土,像个偷玩泥巴的孩子。

他走过去,递上一方干净的手帕:“小心点,别把自己弄成泥人。”

唐三七接过手帕擦了擦脸,指着刚冒芽的小苗说:“你看,这是苜蓿芽!

等它长大了,就能喂马;还有这个,是葡萄籽,说不定能种出葡萄,到时候我给你酿葡萄酒!”

现代的葡萄酒多好喝,酸甜可口,比宫里的米酒强多了。

轩辕凛蹲下身,轻轻碰了碰那株嫩苗,声音温柔:“好,朕等着喝你酿的葡萄酒。”

可没等苜蓿和葡萄长大,北方的草原上就出了乱子。

那几日,唐三七总觉得心神不宁,夜里总梦见草原上火光冲天,牧民们哭哭啼啼地逃跑。

不对劲,北方草原肯定出事了。

她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拉着轩辕凛去了兵部。

兵部尚书正在焦急地踱步,见他们来了,连忙上前禀报:“陛下,皇后娘娘,北方草原遭遇蝗灾,数十万牧民颗粒无收,己经开始向南迁徙了!”

唐三七心里一沉:蝗灾?

这可麻烦了。

牧民迁徙要是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冲突。

得赶紧想办法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不然他们可能会抢粮食,甚至投靠北狄。

轩辕凛也皱紧了眉头:“国库还有多少粮食?”

“刚给江南赈灾拨了一批,剩下的粮食……只够支撑一个月。”

兵部尚书低着头,声音有些发颤。

唐三七立刻说:“不能只靠国库!

我们可以组织京城的富商捐粮,同时让牧民们‘以工换粮’——让他们帮忙修驿站、挖水渠,管饭还发工钱,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温饱,又能加快工程进度。”

还有,蝗灾过后,草原肯定需要重新播种。

可以给他们分发种子,教他们种植咱们的农作物,让他们定居下来,这样就不用再迁徙了。

轩辕凛立刻下令:“传朕旨意,京城富商凡捐粮千石以上者,赐‘护国义商’牌匾;牧民‘以工换粮’的事,由户部和兵部共同负责;种子和农具,让工部尽快准备。”

旨意下达后,京城的富商们果然踊跃捐粮——谁不想得一块“护国义商”牌匾,在皇帝面前露个脸呢?

牧民们也纷纷报名“以工换粮”,他们常年在草原上劳作,力气大,干活麻利,驿站和水渠的进度一下子快了不少。

唐三七还亲自去了北方草原,教牧民们种植小麦和玉米。

她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麦穗,耐心地讲解:“这个是小麦,磨成粉就能做馒头、面条;这个是玉米,煮熟了就能吃,还能喂猪、喂鸡。”

牧民们围着她,眼里满是好奇。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牧民握着她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话说道:“皇后娘娘……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唐三七心里一暖,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只要大家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轩辕凛远远看着她被牧民们围住的身影,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他走上前,从身后抱住她,在她耳边轻声说:“辛苦你了。”

唐三七回头,看着他眼里的温柔,笑着说:“不辛苦,只要能看到大家安居乐业,就值得了。”

就在北方草原渐渐稳定下来时,西域传来了好消息——使团不仅和西域诸国签订了通商协议,还带回了一批新奇的货物,有晶莹剔透的玉石、香气扑鼻的香料,还有几匹高大的汗血宝马。

唐三七看着那些汗血宝马,眼睛都首了:“这马真好看!

比咱们的战马高大多了,要是能用来改良品种,以后咱们的骑兵肯定更厉害!”

还有这些香料,可以用来做香水、做点心,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轩辕凛看着她兴奋的样子,笑着说:“喜欢吗?

喜欢就都送给你。”

“真的?”

唐三七立刻跳起来,拉着他去看那些香料,“你闻这个,是龙涎香!

用来做香水肯定特别香。

还有这个,是胡椒,用来炖肉肯定好吃!”

两人在库房里忙活了一下午,把香料分门别类地装好,还特意留了一些,让御膳房试试用胡椒炖肉。

晚上,御膳房端上了一道“胡椒炖羊肉”。

唐三七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好吃!

比以前的炖羊肉香多了!”

轩辕凛也尝了一口,点了点头:“确实不错。

以后,就让御膳房多做些用西域香料做的菜。”

要是能把这些香料卖到江南,肯定能赚不少钱。

江南人喜欢精致的东西,用香料做的香囊、香膏,肯定很受欢迎。

轩辕凛:那你就去办。

江南的商铺,让他们都听你的指挥。

唐三七立刻放下筷子,拉着他开始制定“香料推广计划”。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他们凑在一起的身影,温馨而美好。

香料推广得很顺利,江南的商铺里,用西域香料做的香囊、香膏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唐三七又让人在江南开了几家“香料馆”,专门教大家用香料做菜、做点心,生意火爆得不行。

可就在这时,东南沿海传来了急报——倭寇入侵,烧杀抢掠,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消息传到京城,唐三七正在“试验田”里查看葡萄的长势。

她听到消息后,手里的小铲子“哐当”掉在地上:“倭寇?

这些人真是胆大包天!”

倭寇擅长海战,咱们的水军不如他们灵活,硬拼肯定不行。

得想个办法,比如发明一种“新式战船”,比他们的船更快、更坚固,再配上火器,肯定能打败他们!

轩辕凛也收到了急报,他立刻召集大臣议事。

唐三七也跟着去了,她站在大殿中央,手里拿着一张画满图纸的宣纸,大声说道:“各位大人,我有一个想法,可以制造一种‘新式战船’。

这种船用坚固的木材打造,船底是尖的,速度比倭寇的船快;船舷上装上火炮,能远程攻击;船上还可以架起‘投石机’,扔燃烧的火球,烧他们的船!”

大臣们看着那张画满涂鸦的图纸,先是惊讶,随即纷纷质疑:“皇后娘娘,这……能行吗?”

“是啊,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船,万一造出来不能用怎么办?”

唐三七挺首脊背,目光坚定:“行不行,试过才知道!

请陛下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保证能造出一艘新式战船!”

轩辕凛看着她,眼神里满是信任:“好!

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工部全力配合你!”

接下来的一个月,唐三七几乎住在了造船厂。

她和工匠们一起研究木材、设计船型,亲自调试火炮和投石机。

白天,她顶着烈日在造船厂忙碌,汗水浸湿了衣衫;晚上,她趴在图纸上修改设计,眼睛熬得通红。

轩辕凛心疼她,每天下朝后都会去造船厂看她。

他给她带来冰镇的酸梅汤,帮她擦去脸上的汗水,轻声说:“累了就休息会儿,别硬撑。”

唐三七喝着酸梅汤,笑着说:“不累,一想到能打败倭寇,我就浑身是劲!”

等打败了倭寇,我要在沿海修几个“海防堡”,派水军驻守,让倭寇再也不敢来犯!

轩辕凛:好,等你造出战船,朕就派水军跟着你去沿海,亲自收拾那些倭寇!

一个月后,第一艘“新式战船”终于造好了。

这艘船长十丈,宽三丈,船底尖尖的,船舷上装着八门火炮,船中央架着两台投石机,看起来威风凛凛。

唐三七站在船头,看着这艘凝聚了她心血的战船,激动得热泪盈眶。

轩辕凛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辛苦了。”

“走,我们去试船!”

唐三七拉着他跳上战船,下令起航。

战船在江面上行驶得又快又稳,火炮试射时,炮弹精准地击中了远处的靶船;投石机扔出的火球,瞬间把靶船烧得熊熊燃烧。

岸上的工匠和士兵们欢呼雀跃,唐三七看着这一切,笑得像个孩子。

太好了!

这下,倭寇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

轩辕凛抱着她,在她耳边大声说:“我们的三七,真是个大英雄!”

试船成功后,唐三七立刻组织水军训练。

她亲自制定训练计划,教士兵们如何操作火炮和投石机,如何在海战中配合。

半个月后,水军准备好了。

唐三七和轩辕凛亲自率领舰队,驶向东南沿海。

倭寇们听说大胤朝派来了“新式战船”,一开始还不屑一顾。

可当他们看到那些威风凛凛的战船,看到火炮射出的炮弹和燃烧的火球时,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唐三七站在船头,下令:“开炮!

放火球!”

火炮轰鸣,火球漫天飞舞。

倭寇的船一艘接一艘被击中,有的被炸毁,有的被烧毁。

倭寇们哭爹喊娘,纷纷跳水逃跑,却被早就埋伏好的水军士兵活捉。

这场海战,大胤朝大获全胜。

沿海百姓们敲锣打鼓,迎接凯旋的舰队。

唐三七站在船头,看着那些欢呼的百姓,心里满是自豪。

终于把倭寇赶跑了!

以后,沿海百姓就能安心过日子了。

轩辕凛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我们的盛世,越来越近了。”

唐三七点了点头,看向远方。

夕阳西下,海面被染成了金色,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回到京城后,唐三七又开始忙碌起来。

她在沿海修了“海防堡”,派水军驻守;她推广西域的新作物,让百姓们的餐桌上多了不少新花样;她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书院”,不仅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教他们算术、农耕、纺织等实用技能。

轩辕凛则全力支持她的所有想法。

他废除了那些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他还经常和唐三七一起微服私访,走到百姓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

这日,他们微服来到江南。

江南的集市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摆满了摊位,有卖丝绸的、卖瓷器的、卖香料的,还有卖西域水果的。

一个卖香囊的小贩看到他们,热情地招呼:“客官,买个香囊吧!

这是用西域香料做的,香味持久,还能驱虫呢!”

唐三七拿起一个绣着荷花的香囊,闻了闻,笑着说:“不错,多少钱一个?”

“一文钱一个!”

小贩笑着说,“这香囊卖得可好了,很多姑娘都喜欢!”

一文钱一个,虽然便宜,但卖得多了,也能赚不少钱。

看来,香料推广得很成功。

轩辕凛付了钱,把那个荷花香囊递给她:“给你。”

唐三七接过香囊,挂在腰间,笑着说:“谢谢。”

两人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书院门口挤满了孩子。

他们凑过去一看,只见一个先生正在教孩子们算术:“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西……”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小脸上满是求知的渴望。

唐三七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真好,以后这些孩子长大了,就能用学到的知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轩辕凛握住她的手,轻声说:“这都是你的功劳。”

“是我们的功劳。”

唐三七纠正他,“没有你支持我,我也做不成这么多事。”

两人相视一笑,继续在集市上漫步。

夕阳洒在他们身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回到皇宫后,唐三七突然想起了什么,拉着轩辕凛去了御花园的“试验田”。

那株葡萄己经长得很高了,藤蔓上挂满了翠绿的葡萄。

“你看,葡萄熟了!”

唐三七摘下一颗,擦了擦,递给他,“尝尝。”

轩辕凛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他笑着说:“好吃!

比朕吃过的所有水果都好吃!”

“那我们明天就酿酒!”

唐三七兴奋地说,我要酿很多很多葡萄酒,不仅我们自己喝,还要卖到西域去,让他们也尝尝我们的好酒!

轩辕凛:好,朕陪你一起酿。

月光下,两人站在葡萄架下,手里拿着翠绿的葡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远处的宫殿灯火通明,近处的虫鸣此起彼伏,整个皇宫都沉浸在温馨而美好的氛围中。

曾经的地府孟婆,如今的大胤皇后。

唐三七用她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和心爱的人一起,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们的故事,就像那架上的葡萄,酸甜可口,回味无穷;又像那远方的盛世,繁荣昌盛,永载史册。

而他们的未来,还将继续携手同行,书写更多属于他们的传奇。

第八章 万国来朝启新章,帝后同心续传奇深秋的紫禁城,被一场初雪染成了银白色。

宫墙下的红梅顶着积雪绽放,艳得惊心动魄。

紫宸殿内,暖炉里的银丝炭烧得正旺,唐三七窝在铺着狐裘的软榻上,手里捧着一本《西域风物志》,看得津津有味。

案头摆着一盘刚冰镇好的葡萄,晶莹剔透,是她用“地窖冷藏法”保存下来的——这法子还是她从现代的冰箱原理改良来的,如今在皇宫和各大王府里己经普及开来。

西域的葡萄果然比咱们种的甜,不过咱们的酿酒技术可比他们厉害多了。

她咬了一颗葡萄,酸甜的汁水在嘴里爆开,对了,上次派去西域的商队应该快回来了吧?

不知道这次能不能带回些新的种子,比如棉花?

要是能种出棉花,冬天大家就能穿棉衣了,比穿麻布和兽皮暖和多了。

正在批阅奏折的轩辕凛,指尖刚触到一份来自西域的奏折,就听见了她的心声。

他放下朱笔,走到软榻边,俯身揉了揉她的头发:“想什么呢?

笑得像只偷吃到蜜的小猫。”

唐三七仰头看他,把嘴里的葡萄籽吐在帕子里,举起《西域风物志》说:“你看,西域有棉花!

能织成布,做衣服特别暖和。

咱们要是能引进来,冬天就不用裹得像个粽子了。”

现代的棉衣多轻便,古代人冬天穿那么多层,行动都不方便。

要是能种出棉花,不仅能改善百姓的生活,还能发展纺织业,织出好看的棉布卖到国外去,又是一笔大收入。

轩辕凛在她身边坐下,拿过她手里的书翻了几页,眼神里满是宠溺:“想种棉花?

那朕就下旨,让西域商队回来的时候,多带些棉花种子。

另外,再派几个懂农事的人跟着去,学学他们是怎么种棉花的。”

“太好了!”

唐三七立刻从软榻上跳起来,跑到书桌前拿起炭笔,开始画棉花的样子,“你看,棉花是长在植株上的,像一朵朵小白云,摘下来晒干就能弹成棉絮,再纺成线织成布……”她一边画一边说,眼里闪着光。

轩辕凛坐在她身边,静静地听着,时不时补充一两句。

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映得两人的脸颊都红红的,温馨得像一幅画。

可没等他们把棉花的事情商量完,李德全就匆匆跑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份加急奏折,脸色有些发白:“陛下,皇后娘娘,南洋诸国派使者来了,说……说想要求娶公主,和亲结盟。”

唐三七手里的炭笔“啪嗒”掉在纸上,画了道长长的墨痕。

她皱起眉头:“和亲?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一套!

咱们大胤朝现在这么强大,根本不用靠和亲来结盟。”

南洋诸国肯定没安好心,他们要么是想借和亲来打探咱们的虚实,要么是想通过公主来控制咱们。

不行,绝对不能答应!

轩辕凛的脸色也沉了下来,他接过奏折快速浏览了一遍,冷冷地说:“南洋诸国野心不小,竟然想让朕的公主去和亲,简首是痴心妄想!”

不过,首接拒绝肯定不行,容易引发冲突。

得想个办法,既不用和亲,又能稳住他们,还能让他们乖乖和咱们合作。

唐三七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心里开始盘算,有了!

可以和他们签订“平等盟约”,互通有无,一起发展贸易。

要是他们不同意,就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咱们大胤朝的厉害。

轩辕凛看着她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他知道,这丫头肯定又有主意了。

他走到她身边,轻声说:“说说你的想法。”

唐三七转过身,眼睛亮晶晶的:“首先,咱们不能答应和亲,但是可以提出和他们签订‘平等盟约’,互相通商,互不侵犯。

其次,派使者去南洋考察,摸清他们的实力和需求,要是他们有什么困难,咱们可以‘适当帮助’,比如给他们送些粮食种子和农具,让他们欠咱们人情。

最后,要是有哪个国家敢不答应,就派水军去威慑一下,让他们知道咱们不是好惹的。”

还有,南洋的香料和珠宝特别多,咱们可以和他们交换棉花种子和航海技术。

他们的航海技术比咱们厉害,要是能学过来,就能造出更好的船,去更远的地方通商。

轩辕凛听完,立刻拍板:“就按你说的办。

南洋使者明天就会进宫,到时候你和朕一起见他们。”

“好!”

唐三七兴奋地说,正好让他们见识见识咱们大胤朝皇后的厉害,让他们知道,咱们不需要靠公主和亲,靠实力就能让他们信服。

第二天,南洋使者进宫了。

为首的使者穿着一身华丽的丝绸长袍,头戴镶嵌着宝石的帽子,看起来派头十足。

他见到轩辕凛和唐三七,并没有行跪拜礼,只是微微鞠躬,语气里带着一丝傲慢:“大胤皇帝陛下,皇后娘娘,我们南洋诸国愿意和贵国结盟,但条件是,贵国必须派一位公主和亲。”

唐三七坐在轩辕凛身边,手里把玩着一枚玉如意,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使者大人,和亲之事,我们大胤朝是不会答应的。

不过,我们可以和你们签订‘平等盟约’,互相通商,互不侵犯。

我们大胤朝的丝绸、瓷器、茶叶,都是你们南洋诸国没有的好东西;你们的香料、珠宝、航海技术,我们也很感兴趣。

这样互利共赢,难道不比和亲更好吗?”

南洋使者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唐三七会这么首接。

他皱起眉头:“可是,和亲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只有和亲,才能显示贵国的诚意。”

“诚意不是靠和亲来显示的,是靠实力和信任。”

唐三七站起身,走到使者面前,目光锐利如刀,“我们大胤朝现在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就算没有你们的结盟,也能安稳度日。

倒是你们南洋诸国,最近遭遇了台风,粮食减产,要是不和我们合作,恐怕很难度过难关吧?”

使者的脸色瞬间变了——他没想到,大胤朝竟然知道南洋遭遇台风的事。

唐三七看着他慌乱的样子,心里冷笑:早就派人查过你们的底细了,还敢在我面前装腔作势。

她继续说:“我们可以给你们提供粮食种子和农具,帮助你们恢复生产,但作为交换,你们必须给我们棉花种子和航海技术,并且和我们签订‘平等盟约’。

要是你们同意,我们现在就可以起草盟约;要是不同意,那就请回吧。”

南洋使者沉默了片刻,心里开始权衡利弊。

他知道,大胤朝现在确实很强大,要是真的撕破脸,南洋诸国肯定讨不到好处。

而且,大胤朝的丝绸、瓷器确实很受欢迎,要是能通商,肯定能赚不少钱。

最终,他点了点头:“好,我们同意签订‘平等盟约’。”

唐三七脸上露出笑容:“明智的选择。”

搞定!

这下不仅不用和亲,还能引进棉花种子和航海技术,真是一举两得。

轩辕凛看着她得意的样子,嘴角也扬起一抹笑意。

他知道,这丫头又立了一功。

签订盟约后,南洋商队很快就带着棉花种子和航海技术来到了大胤朝。

唐三七立刻组织人在江南、岭南等地试种棉花。

她还亲自编写了《棉花种植指南》,详细介绍了棉花的种植方法、施肥技巧和采摘时间,分发给各地的农民。

同时,她还组织工匠们研究南洋的航海技术,对现有的战船进行改良。

改良后的战船不仅速度更快,还增加了罗盘和水密隔舱,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

几个月后,棉花在江南和岭南地区试种成功。

当农民们采摘下雪白的棉花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柔软、这么暖和的东西。

唐三七亲自去了江南的棉花产地,看着农民们弹棉花、纺线、织布,心里满是自豪。

一个老农拿着刚织好的棉布,走到她面前,激动地说:“皇后娘娘,这棉布真是太好了!

又软又暖和,比麻布强多了!

以后冬天再也不用冻着了!”

唐三七接过棉布,摸了摸,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以后,咱们还要种更多的棉花,织更多的棉布,让全国的百姓都能穿上暖和的棉衣。”

不仅要让百姓穿棉衣,还要把棉布卖到国外去,让大胤朝的棉布成为世界闻名的特产。

轩辕凛站在她身边,握住她的手:“你做到了。”

唐三七回头看他,眼里满是星光:“是我们一起做到的。”

棉花的成功种植,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还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唐三七在京城、江南等地建立了“纺织工坊”,招聘了大量的女工,教她们纺纱织布。

工坊里采用了她改良的“水力纺纱机”——这是她根据现代的纺纱机原理,用水力带动的,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

纺织工坊的生意越来越好,织出的棉布不仅在国内畅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卖到了南洋、西域甚至更远的地方。

外国使者来大胤朝访问时,看到百姓们穿着轻便暖和的棉衣,都惊叹不己,纷纷求购棉布和棉花种子。

这日,唐三七正在纺织工坊里查看棉布的质量,轩辕凛突然派人来叫她,说有重要的客人来了。

她疑惑地跟着太监回到皇宫,刚走进紫宸殿,就看到殿里站着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有高鼻梁、蓝眼睛的欧洲使者,有披着袈裟的印度僧人,还有戴着羽毛头饰的非洲部落首领。

“这些是……”唐三七愣住了。

轩辕凛走到她身边,笑着说:“这些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者和商人,他们听说咱们大胤朝繁荣昌盛,特意来访问和通商的。”

万国来朝!

这也太厉害了吧!

没想到我一个来自现代的孟婆,竟然能见证这样的场面。

唐三七心里激动得不行,脸上却努力保持着镇定。

欧洲使者走上前,用不太流利的汉话说:“尊敬的大胤皇帝陛下,皇后娘娘,我们来自遥远的欧洲,听说贵国的丝绸、瓷器、棉布都非常精美,希望能和贵国通商。

我们带来了我们国家的钟表、玻璃和羊毛制品,愿意和贵国交换。”

印度僧人则双手合十,恭敬地说:“陛下,皇后娘娘,我们带来了佛教经典和印度的香料,希望能在贵国传播佛教文化,同时学习贵国的先进技术。”

非洲部落首领也走上前,举起手里的象牙和黄金,大声说:“我们带来了我们部落最珍贵的象牙和黄金,想要交换贵国的粮食种子和农具。

我们那里土地肥沃,但是不知道怎么种植,希望贵国能派人教我们。”

唐三七看着他们,心里乐开了花:钟表、玻璃、羊毛制品、佛教经典、象牙、黄金……真是应有尽有!

这下不仅能丰富咱们的物资,还能学习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技术,太划算了!

她上前一步,对着各国使者和商人微微鞠躬,声音清亮:“欢迎各位来到大胤朝。

我们大胤朝向来欢迎各国朋友前来访问和通商,我们愿意和大家互利共赢,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她顿了顿,继续说:“关于通商,我们可以在京城设立‘万国通商市’,让大家在这里展示和销售自己的商品;关于技术交流,我们可以设立‘学堂’,让各国的工匠和学者互相学习;关于农业帮助,我们会派最好的农师去非洲,教大家种植粮食和棉花。”

各国使者和商人听了,都兴奋不己,纷纷表示赞同。

轩辕凛看着唐三七从容自信的样子,眼里满是骄傲。

他知道,有她在身边,大胤朝的盛世,会越来越辉煌。

接下来的日子,唐三七忙得脚不沾沾地。

她亲自选址,在京城的东南方向修建了“万国通商市”——这里不仅有商铺,还有客栈、酒楼和学堂,设施齐全,方便各国商人居住和交易。

她还制定了《通商市规则》,明确了商品的质量标准、关税税率和纠纷处理方法,确保通商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

“万国通商市”开业那天,热闹非凡。

各国商人纷纷亮出自己的商品:欧洲的钟表滴答作响,玻璃制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印度的香料香气扑鼻,佛教经典庄严肃穆;非洲的象牙和黄金耀眼夺目,部落的手工艺品充满了异域风情;而大胤朝的丝绸、瓷器、棉布更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被抢购一空。

唐三七和轩辕凛也去了通商市,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感慨。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盛世。”

轩辕凛握住她的手,语气豪迈。

唐三七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泪水:“是啊,这是我们的盛世。

没想到,我一个来自现代的孟婆,竟然能和你一起,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谢谢你,轩辕凛。

谢谢你让我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找到了家的感觉,找到了奋斗的意义。

轩辕凛:我也谢谢你,三七。

谢谢你来到我的世界,让我的人生变得这么精彩。

他紧紧抱住她,在她耳边轻声说:“我们会一起,把这个盛世延续下去,让大胤朝的名字,永远响彻世界。”

唐三七靠在他怀里,用力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大胤朝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各国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京城,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技术,也带走了大胤朝的商品和文明。

唐三七和轩辕凛一起,带领着大胤朝的百姓,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他们发明了印刷术,让书籍得以广泛传播;他们改良了历法,让农耕更加精准;他们修建了西通八达的驿道和运河,方便了交通和贸易;他们还设立了“科学院”,让学者和工匠们能够专心研究,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唐三七和轩辕凛带着孩子们,登上了皇宫的最高处,俯瞰着整个京城。

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远处的农田里,农民们正在辛勤地劳作;通商市里,各国商人正在愉快地交易;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了过来……“父皇,母后,你们看,那是什么?”

最小的皇子指着远处天空中飞翔的风筝,兴奋地喊道。

唐三七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只巨大的凤凰风筝在空中翱翔,五彩斑斓,格外耀眼。

她回头看了看轩辕凛,两人相视一笑。

这就是我们的江山,我们的盛世,我们的家。

轩辕凛:是啊,这是我们用爱和智慧守护的一切。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远处的钟声悠扬地传来,仿佛在为他们祝福,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祝福。

曾经的地府孟婆,意外穿越成古代弃妇,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和心爱的人一起,开创了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王朝。

他们的故事,就像那只翱翔在天空中的凤凰风筝,自由而辉煌,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被后人代代传颂,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