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推开窗户,清晨的雾气缓缓渗入她的卧室。
莫斯科的初春总是带着一股湿润的寒意,仿佛城市本身也在沉睡中做着旧时的梦。
她下意识地裹紧了羊毛披肩,望向院子里那棵古老的橡树。
父亲曾说,这棵树见证了他们家族一百多年的变迁,如今只剩下她和母亲还守着老宅。
早餐桌上的氛围一如既往地安静。
母亲用银勺搅动着咖啡,偶尔抬头看一眼报纸。
安娜正准备出门时,门铃突兀地响起,她皱了皱眉。
莫斯科的清晨很少有人造访,更别说在这样阴沉的天气里。
她走到门口,打开门,只见邮差站在台阶上,手中捧着一个厚厚的信封。
信封外皮泛黄,上面手写着安娜的名字和地址,笔迹有些生涩却十分工整,邮戳赫然印着“上海”。
“请签收。”
邮差递来信件,安娜疑惑地接过,签了自己的名字。
回到卧室,她坐在窗边的书桌前,细细端详着信封。
上海?
她的亲戚大多在俄罗斯,和中国并无太多来往。
她用银色的刀片划开封口,里面裹着一叠信纸,最上面那页是用俄语写的,落款却是她素未谋面的远房舅舅——伊利亚·安德烈耶维奇。
安娜屏住呼吸,开始阅读:亲爱的安娜:也许你会惊讶于这封信的来由和距离。
许多年未曾谋面,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早己变得陌生而遥远。
上海的街道繁华而复杂,霓虹灯下,有时我会想起莫斯科的雪和你父亲年轻时的笑容。
但我今天写信,不是为了怀旧。
你需要知道,关于家族遗产的最后线索——那个我们祖辈口口相传的宝藏——实际上隐藏在中国。
一切的谜团都指向了这里。
信中详细叙述了家族宝藏的历史。
安娜的曾祖父在十月革命后流亡海外,携带着一只镶有家族徽章的银盒。
据说盒子中藏着一份地图,指向着某个神秘地点。
而后曾祖父在上海短暂停留,将银盒托付给当地一位信得过的朋友,留下了复杂的密码和线索。
伊利亚在信末写道:过去几个月,我试图追查银盒的下落。
据我所知,那位朋友的后人如今居住在上海城外的一个叫“陆家桥”的小村落。
信中附上一张模糊的老照片,背面用俄语写着:“陆家桥,1925年春。”
照片里是一间砖木结构的中式房屋,门口站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俄国男人和一位中国老人。
安娜仔细端详那张照片,心头浮现出一种奇异的熟悉感。
信纸的最后一页,是用中俄双语写的几行诗句:“在东方黎明的光影下,命运的钥匙静静守候跨越世纪的追逐,唯有勇者能揭开家族的秘密。”
安娜的心跳加快,指尖微微颤抖。
她合上信纸,脑海里浮现出父亲临终前的低语:“宝藏的秘密,不仅是财富,更是我们家族的归属。”
她一首以为这只是老人家对往昔的怀念,如今却仿佛变成了现实的召唤。
她沉默片刻,走到壁炉边,翻开父亲的旧笔记本。
笔记本里夹着一张地图,纸张己经发黄,边缘磨损。
地图上用俄语标注着几个城市,最后落点停在“上海”。
安娜从未真正注意过这张地图的意义,如今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窗外的雾气渐渐消散,阳光透过橡树的枝叶洒进房间。
安娜下定决心:她要去中国,寻回家族的宝藏,解开跨越世纪的谜团。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对家族历史的追溯,更是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安娜开始着手准备。
她查找航班信息,联系远在上海的伊利亚舅舅,试图了解更多关于陆家桥的信息。
母亲察觉到她的异样,轻声问道:“你要去很远的地方吗?”
安娜点点头,将信纸递给母亲。
母亲静静看完信,眼眶微红,轻轻拍了拍安娜的手。
“去吧,孩子。
你的父亲会为你骄傲。”
夜幕降临,安娜收拾好行李,将信纸和那张照片郑重地放入随身的皮革包中。
她知道,前方等待她的,不仅是未知的冒险,更是家族命运的转折点。
在莫斯科的静谧夜晚,安娜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默默祈祷。
她的旅途即将开始,光影交错之间,世纪的谜团和追逐也随之拉开帷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