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我在假装上班公司,上班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21

一个人一生有几次“社死”。我“社会性死亡”的那天,是202X年3月15日,星期五。

1那天,我被大厂“优化”了。过程快得像一场医疗事故。没有告别会,没有鲜花,

没有那种假惺惺的拥抱。HR把我叫进,那个平时用来面试新人的小会议室,玻璃墙外面,

工位上的脑袋们像蘑菇一样低伏着,没人抬头。她递过来一份《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语气平淡得像在通知我:“你家的宽带到期了,续费吗?”我看着那张纸,

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因公司业务架构调整”,像个万能狗皮膏药。我说:“不续。

”她点点头,像是完成了一个KPI:“好,那公司内部系统会在今晚12点,

自动注销你的钉钉账号。

我的水杯、半包抽纸、一个公司发的已经盘出油光的U盘——走出那座玻璃钢骨的庞然大物。

下午三点的阳光,像聚光灯一样打在我身上,仿佛在为一个刚被执行完***的囚犯送行。

路上是行色匆匆的外卖骑手和刚喝完下午咖啡的白领,他们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而我,

刚被蒸发成了水蒸气,无声无息。我掏出手机,鬼使神差地打开了那个该死的蓝色图标。

我的头像还在,咧着嘴傻笑,一副对命运一无所知的天真蠢相。

状态栏明晃晃地显示着:“在线”。我手指发抖地点开考勤记录。今日已打卡,

上午 9:00:03。精确到秒,那个我为了全勤奖冲刺跑赢的打卡记录,

此刻成了钉在我职业生涯棺材板上的最后一枚钉子,冰冷,精准,且无比讽刺。可我这个人,

已经不在公司了。物理意义上,社会意义上,都不在了。那一刻,

我站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机械地切换,

像一套我永远无法再正确作答的标准化试题。我忽然就明白了——在这个时代,

你不需要真的在上班,你只需要让你的钉钉“看起来”在上班。

你的朋友圈“看起来”在奋斗。你这个人,

“看起来”还在这个庞大的机器里扮演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而我,连这个“看起来”,

都彻底破产了。我成了一个“数字幽灵”,账号活着,人已经死了。2接下来的日子,

是铺天盖地的投简历模式。我把简历优化得像好莱坞剧本,

把每一个微不足道的项目都包装得像是拯救了公司。已读,不回。已读,不回。

偶尔有几个面试,HR像审视一件瑕疵品一样打量我:“您之前的平台很好,为什么离开?

”“空窗期有点长,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您的年龄……对我们这个岗位来说,

可能稍微……”我他妈才三十岁!感觉已经像出土文物了。那天晚上,我缩在租来的公寓里,

刷着朋友圈,看着前同事们晒加班、晒团建、晒所谓的“行业峰会”,光鲜亮丽。

我妈打来电话,语气小心翼翼:“儿子,工作找得怎么样了?不行就回来考个公务员吧,

稳定……”稳定个屁。我感觉自己像个被设置成静音的炸弹,随时会炸,

却连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就在我准备关掉手机,用睡眠麻痹自己的时候,

一条短信挤了进来,号码未知:“感觉被世界抛弃了?来‘假装上班公司’吧。

这里不需要你真的工作,只需要你看起来还在工作。地址:文创街62号老纺织厂3栋5楼。

”我盯着那条短信,笑了。不是觉得滑稽,也不是相信什么狗屁救赎。

而是因为——我他妈太需要了。我需要一个地方,一个能让我穿上西装打上领带,

像个正常人一样出门、进门的地方。需要一个能让我妈稍微安心一点的理由。需要一个地方,

让我“看起来”还活着,还附着在这个社会的运行轨道上。哪怕,那是个戏台。

3老纺织厂在这座城市的偏中心位置,繁华路段,但又像个被时代遗忘的老人。

找到3栋5楼,楼道里弥漫着灰尘和霉味。门牌上挂着一块歪歪扭扭的木匾,

用像是拖把蘸墨写的字:“假装上班公司”。我推开门。

的味道扑面而来——陈年打印机墨粉、廉价速溶咖啡、各种牌子泡面汤混合的宿醉般的味道,

底层还萦绕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类似“过期理想”发酵后的酸腐气。办公室不大,

五十平左右,却挤着七八个工位,构成一个微缩的、癫狂的职场楚门世界。左边工位,

一个哥们对着电脑疯狂敲击键盘,表情严肃专注,指法如飞,

仿佛正在撰写决定公司命运的百万行代码。可屏幕上是个空白的Word文档,

那片刺眼的白,像一个巨大的沉默的嘲笑,吞噬着他所有假装的热忱。右边,

一个女孩拿着电话,语气专业又急促,每一个音节都绷着职场精英的张力:“对,王总,

这个需求我们评估过了,下周一定能上线……嗯,没问题,放心吧!

掌捂住后模糊的闺蜜间的嬉笑:“哎呀今晚到底吃火锅还是烧烤嘛……”最绝的是靠窗那位,

戴着耳机,对着麦克风字正腔圆,仿佛面对着满屏的参会者:“各位同事,早会现在开始,

请打开PPT第一页……”而他面前的屏幕上,

PPT第一页赫然写着“202X年2月28日项目复盘会议纪要”。今天,是3月16日。

时间在这里失了准,或者说,表演不需要时间。我愣在门口,脚像被钉住了。这地方,

比我想象的还要疯,这是一种将荒诞贯彻到毛孔里的、令人脊背发凉的认真。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他头发有点乱,

眼神里有一种奇怪的疲惫和热情混合的光。他伸出手:“欢迎加入,我是老吴,

这里的……嗯,老板。”“你们……真的上班?”我问出了一个自己都觉得***的问题。

老吴笑了,笑容里有种看透一切的宽容:“我们不真的上班,但我们真的在‘假装上班’。

”他带我参观,想介绍一个真正的科技独角兽。“这是会议室,每天开三次会,内容随机,

主题自由,关键是氛围要到位。”“这是茶水间,咖啡免费,但得自己冲,

豆子是上个月买的,有点潮,将就喝。”“这是我们的日报系统,

”他指着一台打开着Excel表格的旧电脑,“每天写三行,可以是真事,也可以是编的,

只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就行。”“那……工资呢?”我问出了这个最现实的问题。

“没有工资。”老吴说得理所当然,

“但你可以获得三样东西:尊严、表演空间、和一群懂你的人。”尊严?我差点笑出声。

但看着他那认真的眼神,我把话咽了回去。他给我指了个空工位。我坐下,打开电脑,

桌面是一张深邃的宇宙星空图。任务栏上,贴着一张黄色便利贴,

上面写着:“今日任务:假装在改方案。”我看着那行字,忽然就笑了。不是苦笑,

是真正的,觉得好笑。这是我被裁员后,第一次笑。4那天晚上,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配文:“新工作第一天,忙到没时间发朋友圈。”配图是我对着电脑皱眉的***,

背景是密密麻麻的代码界面——其实是我在网上搜的“程序员工作截图”高清壁纸。

点赞瞬间破了五十。评论区一片祥和:“加油!兄弟!”“挺你!是金子总会发光!

”“大厂出来的就是不一样,这么快就找到下家了!”“新公司看着很高科技啊!

”没人知道,我这一天,只做了三件事:1.写了五行日报,

内容是:“今日优化了用户路径,提升了转化率预期。

”实际:我戴着耳机看完了两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边看边觉得讽刺。

2.参加了两场“战略会议”,

主题分别是“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和“Q2市场突围方向”。

实际:我们一本正经地胡扯了半小时,

后半场主要在聊公司楼下那家奶茶店是不是偷偷涨价了五毛钱。

3.和一个叫“小满”的女孩,一起在锈迹斑斑的天台抽了根烟,

聊了半小时“我们为什么都不想上班,却又不得不假装在上班”。小满弹烟灰的姿势很熟练,

她说:“我以前在投行,每天穿着勒死人的高跟鞋,背着真的爱马仕,

出入***最亮的那些楼。可你知道吗,我每天最快乐的时刻,就是下班回家甩掉高跟鞋,

穿上拖鞋,煮一碗泡面,对着窗户发呆。”我说:“我懂。”我是真懂。

那种被架在某个位置上,下不来,也上不去的悬浮感。那一刻,我看着楼下破败的厂区,

远处新兴***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夕阳的光,忽然觉得——这个荒诞的“假装上班公司”,

可能比外面任何一家冠冕堂皇的“真公司”,都更真实。至少,这里不假装成功。

5我们的日常,就是一场大型即兴荒诞剧。早会:即兴话剧时间每天9:15,

准时开会。老吴坐在主位,手里拿着个破旧的厨房计时器,说这样有“紧迫感”。

“今天议题:如何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老吴宣布。轮到我发言时,我站起来,

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说:“我觉得,我们开会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是为了证明我们还在解决问题。”全场瞬间寂静。然后,爆发出巨大的笑声。

老吴用力拍桌子塑料的,拍不坏:“精辟!这句,必须写进公司文化墙!

”所谓的文化墙,就是用A4纸打印出来贴在KT板上的,

上面已经有了一些金句:“忙碌是一种态度,成功是一种误会。”“日报写得像那么回事,

你就赢了。”“开会不为决策,只为留痕。”我们每天开三次会:早会、午会、晚会。

内容可以高大上如“如何优化用户增长模型”,

也可以无厘头如“为什么猫比狗更适合当CEO”。但核心要求是:必须严肃,必须专业,

必须看起来很忙。小满有一次主持会议,主题是“情绪价值在职场中的量化模型”。

≤ 10分钟会议发言时长≥ 2分钟朋友圈发布正能量内容≥ 1条/周我们下面一群人,

拿着本子或者打开记事本软件,认真记笔记,眉头紧锁,

像在听一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讲座。散会后,她走到我旁边,

低声说:“其实……我昨天失恋了。主持这个会,我只是想找个地方,用说话撑住自己,

不让自己哭出来。”我看着她还带着职业微笑残留的脸,说:“那你成功了。

你用学术完美包装了你的悲伤。”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眼圈有点红:“这叫‘情绪对冲’,懂吗?

”日报:想象力写作练习日报系统是用Excel做的,共享文档,大家都能看见。

每天下班前必须提交三行。格式固定:今日工作内容:明日计划:备注可选:有个哥们,

网名叫“键盘侠”,他写:“今日完成用户调研报告初稿,收集有效样本200份,

初步形成用户画像。”实际:我亲眼看到他刷了两小时B站,

看了一个关于非洲原始部落的“人类学纪录片”。另一个叫“图哥”的,

写:“与技术部沟通接口方案,达成初步共识,预计下周输出详细文档。

”实际:他偷偷给学设计的表弟发微信:“兄弟,快,帮我P个图,要像在开视频会议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