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千年之后再次封神

第三章 首站《春秋战国》

发表时间: 2025-10-23
书帛展开的瞬间,一股更为浓郁的古朴气息弥漫开来,仿佛有跨越万古的风从字里行间涌出。

众人屏息凝神,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那泛黄的帛面之上,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了几分。

嬴政眉头微挑,向前踏出半步,玄色祭服在气流中微动,他倒要看看,这藏了半天的“答案”究竟是何模样。

孔子则微微躬身,目光虔诚中带着探究,指尖不自觉地捻着颌下的胡须——文字承载道统,这能召唤历代人杰的帛书,其上文字定非凡品。

“大家快看!”

李清照低呼一声,伸手指向帛书。

只见一个个古老的篆字从帛书上缓缓浮现,笔锋苍劲有力,仿佛是上古神人为之,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紧接着,那些字符竟如活过来一般,挣脱了帛书的束缚,化作点点金光,如同灵动的精灵般飞向虚空。

它们在半空中盘旋、汇聚,越变越大,最终连成一段段清晰可见的文字,悬浮在众人头顶,字字千钧:“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然天道轮回,兴衰有数,今遭大劫,文脉将断,故召诸位英魂,聚于此处,共护文脉薪火。”

“大劫?

文脉将断?”

孔子失声重复,脸色骤变,手中虽无竹简,却下意识做出紧握之势,“我华夏文脉传承数千载,历经战乱水火而不灭,何来‘将断’之说?”

他一生致力于传承礼乐文脉,此刻听闻“文脉将断”,比闻自身安危更显焦灼。

韩信眉头紧锁,握剑的手又紧了紧:“什么大劫?

竟需我等这些早己作古之人来应对?

莫非是……后世遭遇了灭顶之灾?”

他看向孙仲山,眼神锐利,“孙先生,你来自近世,可知这‘大劫’所指?”

孙仲山面色凝重,摇了摇头:“我所处之时,国族虽有危难,却从未听闻这般‘文脉将断’的浩劫。

这‘大劫’,怕是在更久远的未来。”

他望着虚空的文字,心中掀起惊涛骇浪——能让华夏文脉断绝的灾难,究竟是何等恐怖?

帛书仍在继续展开,更多的文字飞向虚空,接续在前文之后:“诸位皆为华夏历代人杰,或创制度,或开文脉,或镇国邦,或济万民,魂魄之中皆凝有‘文明之火’。

今需借诸位之火,重燃文脉,渡过此劫。”

“文明之火?”

朱元璋捻着短须,眼中闪过一丝明悟,“莫非是我等生平所行之事、所立之功,凝聚而成的某种力量?”

他想起自己驱逐元虏、恢复汉家天下的岁月,莫非那股心气便是所谓的“文明之火”?

项羽瓮声瓮气地哼了一声,双手抱胸:“说这些拐弯抹角的话作甚!

要某家做什么,首说便是!

某家征战一生,还怕了不成?”

他最不喜这等文绉绉的调调,管他什么文脉大劫,只要是硬仗,他接了!

嬴政目光扫过“借诸位之火”几字,眼中闪过一丝冷冽,随即化为沉吟:“借火?

如何借?

总不会是要我等魂飞魄散,以此为薪吧?”

他一生掌控他人命运,可不愿自己的魂魄成为他人手中的“柴火”。

“始皇陛下所言有理。”

班昭上前一步,声音清亮,“我等虽为魂魄之身,却也有自主意识。

这‘借火’究竟是何意,还请说个明白。”

蔡文姬亦点头附和,眼中满是警惕——若是要牺牲他们才能渡过劫难,那这场召唤,未免太过残酷。

虚空的文字微微闪烁,似在回应众人的疑问,新的段落缓缓浮现:“非取诸位魂飞魄散,乃需诸位入‘文明试炼场’,于不同时空节点,修补文脉裂痕,重铸文明根基。

每修补一处,文明之火便旺一分,诸位亦可凝聚魂力,增益己身。

待文脉稳固,大劫消弭,诸位可自选归途——或入轮回,或留此界,或证不朽。”

“文明试炼场?”

韩信眼神一动,锐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虚空,“是如方才所见的时光长河一般,重回往昔时空?”

他想起方才看到的楚汉战场,若是能回到那些节点,是否能弥补当年的遗憾?

念头刚起,又被他压下——当务之急,是弄清这“试炼”究竟为何。

孔子抚须长叹:“修补文脉裂痕……想来是后世某些关键节点出了偏差,导致文脉传承受阻。

我等生于不同时代,恰是熟悉各自所处之时的‘病灶’,这便是召唤我等的缘由吧。”

他看向孟子,“轲,这倒是与我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相合,若能护文脉存续,纵是再历千难万险,亦在所不辞。”

孟子躬身应道:“夫子所言极是。

能为华夏文脉尽一份力,乃我等之幸。”

“自选归途?”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或入轮回,或留此界,或证不朽……这条件,倒也诱人。”

他一生操劳,未得多少安享,若真能“证不朽”,倒也算是意外之喜。

但他更在意的是,“这‘文明试炼场’,危险几何?

总不会是让我等去送死吧?”

孙中山望着“修补文脉裂痕”几字,若有所思:“所谓裂痕,或许是历史上那些本可避免的文化断层,或许是那些被埋没的真知灼见,或许是……”他转头看向邓稼先,“邓先生,你觉得,会不会与科技、文化的传承断层有关?”

邓稼先推了推不存在的眼镜,点头道:“极有可能。

比如某些关键的科学发现被延误,某些重要的文化典籍被焚毁,都可能成为‘文脉裂痕’。

我们的任务,便是去修正这些偏差。”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虚空的文字再次变动,最后一段文字缓缓显现,带着终结般的威严:“三日后,试炼开启。

诸位可自行结伴,亦可独行。

首处试炼场: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孔子瞳孔一缩,猛地抬头看向虚空的文字,眼中满是震惊与复杂,“竟是……我的时代?”

那是他周游列国、宣讲仁礼的时代,也是礼崩乐坏、战火纷飞的时代,那里的“文脉裂痕”,他最是清楚不过。

嬴政眼中闪过一丝兴味:“春秋战国……那是朕一统天下之前的时代,诸侯林立,百家争鸣。

倒是想看看,那个时代的‘裂痕’,究竟在何处。”

韩信与项羽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战意——春秋战国时代,名将辈出,战场交锋想必更为激烈。

李清照轻声道:“春秋战国……那是华夏文脉的奠基之时,若此处有失,后世的确堪忧。”

蔡文姬握紧了班昭的手,虽有忐忑,却也多了几分坚定:“无论试炼场在何处,只要能护文脉存续,文姬便随诸位一同前往。”

虚空的文字在显示完最后一段后,渐渐淡化,化作点点金光,如同流星般散落,最终融入脚下的星图之中。

那卷帛书也缓缓合拢,重新落回石台上,恢复了最初的平静,仿佛从未打开过。

但众人心中的波澜,却久久无法平息。

“春秋战国……”朱元璋捻着胡须,目光闪烁,“首站便是这般关键的时代,看来这场‘试炼’,绝非易事。”

嬴政环视众人,朗声道:“三日后开启试炼,当务之急,是弄清这‘文明之火’究竟为何物,以及……如何结伴。”

他看向孔子,“孔先生,你对春秋最为熟悉,若不嫌弃,朕愿与你同行。”

孔子拱手笑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有始皇陛下同行,想必能少些波折。”

韩信看向项羽:“霸王,春秋战国战场,你我何不联手一试?”

项羽咧嘴一笑,露出几分悍勇:“正合我意!

倒要看看春秋战国的武将,比我等如何!”

孙中山走到邓稼先、钱学森身边:“几位先生,我等皆来自近世,对科技文脉更为熟悉,不如结伴而行?”

“好!”

邓稼先点头应道。

李清照拉着蔡文姬与班昭以及其他几名女子:“姐妹们,你我皆为女子,亦当同心协力。”

人群中,众人三三两两,或因时代相近,或因理念相合,开始悄然结伴。

空气中的凝重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临战前的躁动与期待。

三日后的春秋战国试炼场,究竟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

那所谓的“文脉裂痕”,又该如何修补?

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疑问,但更多的,是一种责无旁贷的决心——为了华夏文脉,纵是魂归此处,亦要奋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