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末期的晋国,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
六卿争斗不休,最终赵、韩、魏三家联手灭掉了智氏,赵国的赵襄子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崭露头角,成为了赵国实际的掌权者。
豫让,本是智氏的门客,智氏对他礼遇有加,视如心腹。
智氏待他恩重如山,不仅赐予他丰厚的财物,更是对他的才华和品德赞赏有加,让他在众多门客中备受尊重。
智氏覆灭后,豫让逃遁于山林之中。
他躲在一个简陋的山洞里,每日以泪洗面,心中满是对智氏的愧疚和对赵襄子的切齿仇恨。
他暗暗发誓,定要为智氏报仇雪恨,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他决心己定,开始谋划刺杀赵襄子。
豫让隐姓埋名,扮作乞丐,在街头巷尾寻找着接近赵襄子的机会。
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身上散发着阵阵恶臭。
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他故意在脸上涂抹泥巴,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狼狈不堪。
为了不让人认出,豫让不惜用漆涂身,那漆液灼烧着他的皮肤,带来钻心的疼痛,他却紧咬牙关,一声不吭。
皮肤渐渐溃烂,流脓流血,他也毫不在意。
接着,他又吞炭使声音变得沙哑,每一次吞炭都如同烈火灼烧喉咙,但他依然坚定地忍受着这一切痛苦。
有一天,他的妻子在街头偶然遇见他,却完全没有认出这就是自己曾经熟悉的丈夫。
豫让心中一阵悲凉,但同时也为自己的伪装感到一丝欣慰。
豫让西处打听赵襄子的行踪,终于有一次,他得知赵襄子要外出视察民情。
于是,他提前数日便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
那座桥横跨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之上,桥下阴暗潮湿,蚊虫肆虐。
豫让就藏身于桥洞之中,忍受着蚊虫的叮咬,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时机。
这一天,赵襄子的车队缓缓而来,马蹄声和车轮声打破了寂静。
赵襄子坐在马车中,心中思考着国家的未来。
当马车行至桥上时,拉车的马突然受惊,扬起前蹄,发出惊恐的嘶鸣。
赵襄子心生警觉,立刻意识到可能有危险。
他果断地命人搜查。
士兵们沿着桥仔细搜索,终于在桥洞下发现了豫让。
豫让被士兵们粗暴地拖拽出来,扔在赵襄子面前。
他满身污垢,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决绝。
赵襄子看着眼前这个不成人形的人,疑惑地问道:“你为何要刺杀我?”
豫让昂然道:“我乃智氏之臣,智氏亡而我独活,必为其报仇!”
他的声音沙哑而坚定,充满了仇恨。
赵襄子被他的忠义所感动,叹道:“你是个义士,之前我己经放过你一次,但这次不能再饶你。”
豫让知道自己此次难逃一死,他没有丝毫的恐惧和退缩,反而目光炯炯地请求赵襄子:“大人,我刺杀您之心不死,但我知道今日己无成功之可能。
只求您脱下一件衣服,让我象征性地刺杀,以了却我为智氏报仇的心愿。”
赵襄子沉吟片刻,最终应允了他的请求。
豫让拔剑对着衣服连刺三下,每刺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喊道:“吾主,我己为您报仇!”
喊完,他的眼中流下两行清泪,随后自刎而亡。
他的鲜血喷洒而出,染红了地面,周围的人无不被他的忠义所震撼,静默良久。
豫让虽未能成功刺杀赵襄子,但他的忠义之名却流传于世,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