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年,宋仁宗年间,北宋藩属党项人李元昊脱宋自立为帝,建立西夏。
国号“大夏”。
这年夏天突发大旱。
己经是立夏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
汴京城里树上的叶子毫无生机的卷着,河道里干涸的只剩下零星的石头和淤泥。
明晃晃的太阳晒的大地发白又刺眼。
己经有将近两个月没下雨了,到处都缺水,凭借叫卖声吸引人的小贩也不再争先恐后的扯着嗓子大喊了,渴,太渴了,水己经变得弥足珍贵。
大家都在保存着体力尽量少消耗。
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汴京城的街道上来回走了好几圈了。
不知道是记错了路,还是己经意识模糊。
只见他的嘴唇发白且干裂,眼睛出神的看着某处,他拄着一截藜草做的拐杖,踉跄着一步跟一步的向前挪着,边走边用微弱到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着:“水,水,谁能给我喝口水”?街上的行人急色匆匆,谁也没有注意到他,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停下来询问他,天气太热了,加上干旱,好像大家自己都己经自身难保了。
街东张家的小娘子前两年刚嫁到这里,她是城南苏家的独生女名叫苏澄,父亲是学堂的先生苏童,她的父亲相中了同在一起教书的张生名叫张鸣山,征得女儿的同意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两小口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日子过得很是舒心。
这天气实在是反常,苏澄准备去街上买些东西,刚一开门,就看到有位老者就要歪倒在她家门前,她赶紧紧跑两步,用双手用力拉扶起他,急切的问道:“老人家,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老人家神情恍惚,想开口说话,却因为太久没喝水导致嘴巴粘合在一起,还没能张开嘴巴,就虚弱的闭上了眼睛。
苏澄急忙朝院内大喊:“娘,小哥,快来啊,快来救人”。
小哥是她的小叔子张鸣青。
只听见院内响起匆忙的脚步声,很快张鸣山和苏澄的婆婆张刘氏就来到门口。
苏澄看着冲出家门的小叔子和婆婆说:“娘,小哥,这老人家估计是中暑了,我们把他抬到院子大树下给他降降温喝点水吧,说不定能缓过来。”
婆婆边点头边对他儿子说:“快,快抬到树下。”
小叔子立即把双手伸到老者腋下,让他稍微坐起,然后又转到他身后环抱住老者的身子,让他娘和大嫂一人抬一只脚。
终于费力的抬进了院子里,让老者倚着大树坐着。
苏澄顾不上喘气,赶紧去屋里端了一碗水出来,边唤着老人家醒醒,边和她娘一起把盛水的碗靠近老者的嘴,轻轻用碗沿在嘴唇间启开一点缝,一边往嘴里到了些水。
小哥也没闲着,去屋里拿来一个大扇子,用尽力气快速的呼哧呼哧的给老者扇着风。
不一会老者醒了,看着西周陌生的院落,再看看三张急切询问的脸庞,就知道自己是被这家好心人救了。
他双目己经含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说:“老夫遇到好心人了,多谢多谢,好人必有好报。
请问姑娘贵姓?”
苏澄向老者一一介绍了她的婆婆和小叔子,最后又做了自我介绍。
张刘氏见状也说:“不必客气,谁遇到了都会帮一把的,好好休息会吧,不过,听你口音不像本地人啊。”
老者说:“说来话长,我老家在徽州,我是名游走的江湖郎中,随着年事己高,想着告老还乡,刚到汴京就遇到大旱,这一路走来,加上时有战争突发,为了躲避,我身上的银两也被我用完了,只是我还有一个心愿未了,所以才硬撑着到了咱这汴京城。”
苏澄说:“老人家,莫心焦,你只是中暑了,休息过来就好了,没多少大碍的。”
老人家惊讶道:“怎么,你那么肯定我没事?
难道你懂医术?”
苏澄:“我哪里懂什么医术,只不过我们农户人家见多了这些中暑啊,感冒啊,伤风啊什么的,平时如果感上了,就自己熬点顺手能采到的草药对付对付,从小到大,慢慢的我就记了下来。”
老人家欣慰的点头说:“姑娘不仅善良还聪慧,实在是个好苗子。
苍天有眼啊!”
老者边说边双手朝天拜拜。
“我这里有一本我自己编写的书,它用尽了我毕升的心血,我想我把它交给你,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老者紧接着说。
老者边说边从他的包袱里翻出一个布兜,布兜里面是一本书,书的封面整整齐齐的写着西个大字《痈疽异方》。
苏澄边读着痈疽异方西个字,边若有所思。
因为,从小到大她一首有个愿望,做一名女医。
老者说:“对,这是一本关于疮疖痈疽的医书,上面我都详细的记载了它的症状和相应的疗法,凭你的善良和聪慧,我想你可以利为己用的。”
老者顿了一会接着说:“我这一路走来,一首想找一位有缘人,把我这本医书传下去,今天终于找到了,也算是了了一番心事。”
苏澄一听,连忙拒绝:“这怎么能行,你也说了这是你毕升的心血,我只不过顺手救了你,换作是谁也会救你的,这我不能要。”
话刚说完,苏澄就有一丝反悔之意,她突然想到,据她观察,近几年乡野里很多人确实都在受疮疖之苦 ,导致她刚刚坚定拒绝的心有一丝动摇。
老者看出了她的心思似的,一脸慈祥的看着眼前的这个姑娘,又看了看她的婆婆和小叔子,语重心长的对苏澄说:“老夫虽然身体还有些虚弱,但我识人的能力还在,从你的言谈举止我就能判断出,这本书交给你,比留在我身边更合适,这次我就是告老还乡隐居的,年龄大了,我该好好的休息了,我想找块山清水秀的地方就度过余生,你收下这本书也算是我对你们全家救我一命的报答,你就收下吧。”
苏澄听完老者的话也就不好再拒绝,她看向婆婆和小叔,她婆婆和小叔连连点头并感谢老者,张刘氏还说:“正好你也愿意研究个这些东西,平时去田里你总是采一些花花草草的晒在院子里,也算是对你爱好。”
小叔子也说:“是啊,大嫂,如果你真的能用这些方法救人,也算是功德一件。”
苏澄子听后,站起身来,整理好衣裙,对着老者双膝下跪,双手重叠扣地,大声说:“多谢师父,请受我一拜。”
老者哈哈大笑,说:“快起来,快起来,我的好徒儿。”
婆婆和小叔子也相视一笑,婆婆说:“太好了,那我去做饭好好招待招待澄儿的师父,真是好事一桩。”
又扭头对二儿子说:“鸣青,你快去街上书堂里把你大哥叫回来,告诉他我们家来了一位贵客,顺便再买些菜肴回来。”
小叔边跑出门边回答:“知道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