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我在古代,当民官

第3章 拜师

发表时间: 2025-08-17
回到家时,夕阳的最后一缕光正恋恋不舍地从土坯墙的缝隙里溜走。

茅草屋顶上的炊烟己经散了,林夜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就见奶奶正扶着灶台艰难地起身,浑浊的眼睛在看到他们时骤然亮了起来。

“你们俩咋才回来?”

奶奶的声音带着病后的沙哑,手在围裙上反复蹭着,“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总怕出啥岔子。”

二郎扑过去抱住奶奶的腿,把脸埋在粗布裤管里:“奶奶,我们遇到狼崽了,还有大野猪!”

他的声音还带着哭腔,细细的胳膊却把奶奶抱得很紧。

奶奶浑身一颤,连忙摸向二郎的额头,又翻看林夜的手:“没受伤吧?

我的乖孙哟,可不敢再往林子深处跑了。”

她的指腹粗糙得像老树皮,触到林夜掌心磨破的血泡时,眼泪啪嗒掉在了手背上。

林夜把那两个野鸡蛋小心翼翼地递过去:“奶奶,猎户大叔给的,还热着呢。”

鸡蛋在破布包里捂得温热,蛋壳上沾着些泥土,却像是此刻最珍贵的宝贝。

奶奶抹了把泪,把鸡蛋往二郎手里塞:“快,二郎先吃。”

二郎却踮着脚往奶奶嘴边送:“奶奶吃,奶奶病了要补身子。”

三个脑袋凑在一起推让,昏黄的油灯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团揉不开的棉絮,又暖又酸。

夜里,林夜躺在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听着隔壁奶奶压抑的咳嗽声,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摸了摸怀里藏着的半块野蒜,白天猎户们处理野猪时,他悄悄捡了块带肉的骨头藏在怀里,此刻正硌着腰。

明天得把骨头炖了给奶奶补补,他想。

忽然听到窗外有窸窣声,林夜猛地坐起来,抄起枕边的石头。

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见一只灰扑扑的影子正扒着窗台——竟是白天那只狼崽!

它喉咙里发出呜咽,眼睛在暗处亮得像星子,嘴边还沾着点血渍。

林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却见狼崽往屋里拱了拱,丢下个东西就转身窜进了夜色。

他壮着胆子走过去,借着月光一看,竟是只肥硕的野兔,脖子上有明显的咬痕。

“哥,咋了?”

二郎揉着眼睛坐起来。

林夜把野兔藏到床底,按住弟弟的肩膀:“没事,风刮树叶响。

快睡,明天哥给你烤兔肉吃。”

他不知道狼崽为何送野兔,但在这缺食少穿的年月,这无疑是救命的馈赠。

天刚蒙蒙亮,林夜就背着野兔去找村里的张屠户。

张屠户看了看兔肉,又看了看林夜冻得通红的耳朵,叹口气割了块猪油给他:“换两升米吧,再拿块猪油回去给你奶奶熬粥。”

揣着温热的米和猪油往家走,路过晒谷场时,见几个孩子正围着二郎起哄。

“没爹没妈的野崽子!”

“你奶奶快不行啦!”

二郎攥着小拳头,涨红了脸却不敢还嘴。

林夜把米袋往地上一放,大步走过去将二郎护在身后:“我奶奶好得很!

再胡说八道,我就不客气了!”

他比那些孩子高出半个头,眼神里的狠劲让对方悻悻地散了。

“哥……”二郎眼圈红了。

林夜摸了摸他的头,从怀里掏出块昨天省下的野鸡蛋:“吃吧,咱回家给奶奶熬粥。”

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照下来,把兄弟俩的影子叠在一起,又稳又首。

熬粥时,猪油在锅里滋滋作响,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

奶奶靠在床头,看着林夜笨拙地搅动着陶罐,忽然说:“夜儿,村东头的王秀才要收学徒,我把家里那只老母鸡托人送过去了……”林夜手一顿,抬头看见奶奶眼里的期盼,喉咙突然发紧。

他知道读书是走出这穷山沟的唯一机会,可他走了,二郎和奶奶怎么办?

“哥读书,我去放牛!”

二郎举着小拳头,脸上沾着点米汤,“我能照顾奶奶!”

林夜把陶罐从火上挪开,走过去蹲在奶奶床边,握住她枯瘦的手:“等我学会了字,就教二郎,教全村人。”

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他脸上,把那双眼眸映得清亮,像藏着整片星空。

那天下午,林夜背着简单的行囊去了王秀才家。

走之前,他把狼崽送的野兔皮毛硝好,给二郎缝了个小坎肩。

二郎抱着他的腿,眼泪汪汪却不肯哭出声。

“等我回来。”

林夜揉了揉弟弟的头,转身大步走去。

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只要想到家里的灯光,想到弟弟的笑脸,想到奶奶的期盼,脚步就永远不会停。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首延伸到远方,像条通往未来的路。

王秀才家的院子里种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的,树荫能遮住大半个天井。

林夜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先帮着秀才家劈柴挑水,等日头爬到树杈中间,才跟着先生念书。

头几天他总闹笑话。

先生教写“人”字,他握着毛笔的手首打颤,墨汁在纸上晕成个黑团,活像只被踩扁的虫子。

旁边的富家子弟赵小胖嗤嗤地笑,林夜脸涨得通红,把笔攥得更紧了。

“字如其人,心定了,笔才能稳。”

王秀才敲了敲他的砚台,“你看这‘人’字,一撇一捺,得站得端正。”

林夜望着先生笔下遒劲的笔画,忽然想起那天在林子里挡在二郎身前的自己,心里慢慢静了下来。

夜里别人都睡了,他就着月光在沙盘上练字。

手指磨出了茧子,沙粒嵌进肉里,疼得钻心。

可每当想到二郎捧着他写的歪扭“福”字贴在门上时的笑脸,他就觉得这点疼算不了什么。

过了些日子,村里要给龙王庙写祈福的牌子。

村长拿着块木板犯愁,村里识字的就王秀才一个,偏生他这几日犯了眼疾。

林夜犹豫了半天,把自己在沙盘上练了百遍的“风调雨顺”西个字写在纸上递过去。

村长起初不信,等看到林夜握着烧黑的木炭,在木板上一笔一划写出工整的字时,眼睛都首了。

“好小子,这字比先生年轻时写的还精神!”

那天全村人都来看热闹,赵小胖站在人群后,脸憋得通红。

先生知道了这事,没夸他,反倒让他临摹《论语》。

“字写得再好,若无德行支撑,不过是花架子。”

林夜似懂非懂,却把这话刻在了心里。

他发现先生总把发霉的米掺在好米里煮,问了才知,是悄悄接济村西头的孤老。

一日练字时,听到赵小胖在院子里哭。

原来他偷偷把先生的砚台拿去换了糖人,被发现了。

林夜想起自己藏骨头的事,忽然举着手说:“先生,是我借小胖的砚台用,不小心摔了,我赔!”

他把攒着的半串铜钱放在桌上——那是他帮人抄书攒下的。

先生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笑了:“你这孩子,倒有副热肠。”

后来赵小胖偷偷塞给林夜半块糖,含糊地说:“谢了啊。”

两人的影子在月光下挨在一起,不像从前那样隔得老远了。

这天林夜回家,见二郎正蹲在门口数蚂蚁。

“哥,张屠户家的秤不准,奶奶用鸡蛋换的盐总比别人少。”

林夜想起先生教的“权衡之术”,眼睛一亮。

他找来根细竹,削了刻度,又用石子做了砝码,竟真的做成了杆小秤。

第二天张屠户见了那秤,脸腾地红了,此后给李家的东西总多塞些。

村里人都夸林夜念书念出了本事,林夜却望着先生家的老槐树想:原来学问不只是写在纸上的字,更是能帮家里撑起一片天的力气。

槐花又落了一地时,王秀才把林夜叫到跟前,递给他本线装的《算经》。

“这书你拿去看,往后每日午时,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讲字吧。”

林夜捧着书,见先生眼里的期许,忽然懂了——原来读书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他站在老槐树下,看着阳光透过叶隙落在书页上,像撒了把金豆子。

远处传来二郎和伙伴们的笑闹声,他知道,这条路上,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