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此同时,在改造后的大明世界内的臣民们,也开始纷纷议论。
不过相比原大明的严肃,改造后的大明的弹幕要温和的多。
2韩国公李善长:原来胡惟庸宰相这么有心机的吗?
我还以为他是老好人呢?
我还把宰相的位置交给了他,-_-||。
如果没有朱岩陛下,恐怕真的只有太上皇能揭开他的真面目了。
2左丞杨宪:和胡惟庸宰相比起来,我那点小心机算什么?
胆子可真大,竟然敢对太上皇下手。
难怪我们被他骗了这么多年,也难怪在那个世界,他可以成功的当上宰相,幸好我们有朱岩陛下啊。
2翰林公刘伯温: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如果不是有朱岩陛下,可能我会像那个世界的刘伯温一样,不明不白的死掉。
我想在那个世界里的刘伯温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死?
还以为是皇上为难呢?
估计到最后都被蒙在鼓里。
2宰相胡惟庸:……你们不要这样说好不好?
请你们说胡惟庸的时候,前面带上洪武世界西个字。
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不过,多亏了朱岩陛下,要不我真的有可能走上那条路。
最后落得死无全尸。
视频中的胡惟庸办下的事,是两个世界胡惟庸的真实写照。
如果没有外来干涉,那么两个世界的胡惟庸都会走上弑君的路子。
最后落得剥皮充草的下场。
2吏部尚书滕毅:哈哈哈,胡宰相,你还不快点跪下感谢朱岩陛下,你可知按照你的品性,如果没有朱岩陛下,你会走上这条绝路的哦?
2户部尚书杨思义:要说最了解你胡相你的人,莫非我们这些在你手下做事的官员。
按照视频中推算,如果没有朱岩陛下,你真的会中饱私囊,骄奢淫逸。
我觉得吏部说的对。
赶快磕头!
2兵部尚书陈亮:哈哈哈,是啊。
胡相你应该感谢朱岩陛下的不杀之恩。
我可是看的很清楚的。
视频中的府兵,就是从兵部调去的吧?
衣着、武器这一切都对得上。
明朝共有六大部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分别负责:吏部:负责选拔、任免和考核官员,管理官员的晋升升迁等事宜。
户部:主要负责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统计人口、土地以及各种税收等。
礼部:管理各项官方仪式、礼仪和典礼,同时也负责外交事务。
兵部:负责统一国防军事,管理兵役制度、编制士兵和武器装备等。
刑部:主要负责管理司法与法律体系,处理民事、刑事案件,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
工部:管理水利工程、马路、港口、航道、宫殿修缮等工程事务。
这些部门在明朝洪武年间,都是非常重要的行政机构,各自负责着不同的国家事务。
六部的首接上级就是宰相。
看到视频中胡惟庸宰相出丑,六部的负责人也就是六部尚书,都出面发弹幕调侃。
2礼部尚书钱用壬:哈哈哈,平时老胡总说我们礼部多有过错,没想到今天看个视频能看到老胡出丑,快哉!
快哉!
2刑部尚书周桢:哈哈哈,平时胡宰相总说要少用刑,多讲道理。
只是不知道视频中的胡宰相能不能凭着讲道理,度过这次难关。
哈哈哈2工部尚书单安仁:难得,难得!
实在难得!
竟然能看到胡宰相被公开处刑。
这是我们这些人可以看的吗?
这个世界怎么了?
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趣了。
不得不说,如果没有明顺帝朱岩在,恐怕这一刀老胡是躲不过去了。
而此刻的明顺帝朱岩看着视频中的弹幕,只是微微一笑。
他当然早就知道了这一切,不过,两个大明世界都看破了胡惟庸的心机,还是忍不住好笑。
而就在这时。
两个大明世界的所有子民面前,光幕的右边并没有变化。
而是左边继续播放起来。
依然是朱元璋视角的画面。
像是回忆一般。
胡惟庸的履历从朱元璋眼前一闪而过。
胡惟庸,男,汉族!
祖籍安徽濠州定远人。
和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算是半个老乡。
相比淮西勋贵中一些跟随朱元璋较早的人物,如李善长、汤和、常遇春等。
胡惟庸根本不能算是朱元璋创业史上的合作伙伴,亦或是心腹重臣。
他在公元1355年才投奔朱元璋,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己经占据和州,在元朝末年的农民军起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不过,虽然投奔的比较晚,但胡惟庸同志很受老朱的待见。
他历任元帅府都差,也就是跑腿的;宁国主簿,也就是算账的;吉安通判,管理打官司递交状纸的;湖广俭事,做秘书的;太常少卿,管礼仪的;虽然是从基层做起,但升迁速度极快。
很快就进入了明朝核心要地应天府,成为了一名参知政事。
这算是正式从政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他的骨子里还是极为敬重读书人的。
大明朝庭里,如诚意伯刘伯温刘基这种文化人不在少数,但是在政见上和朱元璋的意见并不相投。
而胡惟庸素有才学,又唯朱元璋马首是瞻。
老朱说干啥,他就干啥。
三言两语就能说到老朱心里去。
这样的臣子老朱怎能不喜欢。
不但如此,胡惟庸一边和朱元璋搞好关系,一边还和淮西勋贵往来密切。
更巧合的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迎娶了胡惟庸的侄女。
这么一来胡家和李善长家就成了儿女亲家。
胡惟庸上既能迎合皇上,又和淮西勋贵李善长是亲戚关系,自然能在朝廷混的如鱼得水。
对于朱元璋来说,朝廷中出现朋党,他是可以容忍的。
毕竟,朱元璋能当上皇帝,也是因为淮西党的大力支持。
所以只是朋党,但没发展成政党,朱元璋也懒得管。
画面一闪,时间来到洪武六年,也就是公元1373年,这一年对于胡惟庸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李善长极力推荐胡惟庸担任中书右丞,百官都与他关系极好,所以都无异议。
朱元璋准许。
回想到这里,朱元璋望着天空深吸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