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衿至大儒

第三章 书院授徒

发表时间: 2025-08-28
中了秀才,林缚总算不用再靠抄书过活。

县太爷赏了些银子,乡邻们也凑了些钱, 足够他去府城的白鹿书院求学。

白鹿书院是江南有名的书院,院长是前翰林院编修钱明远,学问深厚,不少名士都出自他门下。

林缚能进书院,全靠府试时那篇策论得了钱院长的青睐。

进了书院,林缚才发现自己跟其他学子的差距。

人家要么是书香门第,要么是富家子弟,西书五经倒背如流,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除了经史底子扎实,诗词上几乎是空白,更别提那些琴棋书画的风雅事。

但他没自卑,反而更用功。

别人在吟诗作对的时候,他在埋头看书;别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他在整理笔记。

他不光看儒家经典,还把原主留下的那些杂书——农书、医书、甚至是几本讲水利的书都翻了出来看。

钱院长看出了他的不同。

这学生不像其他人大话空谈,总爱问些实际的问题——“先生,若州县官横征暴敛,百姓该如何自处?”

“先生,南方多水患,除了筑堤,还有没有别的法子?”

这些问题,大多不在科举应试的范围内,却切中要害。

钱院长起初只是随口应答,后来却渐渐认真起来,有时还会特意找林缚来讨论。

“你这些想法,是从哪里看来的?”

一次讨论完治河之策后,钱院长捋着胡须问。

林缚心里一紧,赶紧编了个理由:“是看家里留下的旧书,瞎想的,让先生见笑了。”

钱院长没追问,只是赞许地点点头:“读书不光是为了科举,更是为了经世济民。

你能有这份心,很好。”

在书院待了半年,林缚的学问长进飞快,尤其是在经义阐释和策论写作上,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

他写的文章不尚华丽,却逻辑清晰,论点扎实,往往能从寻常事理中看出新意,在书院里渐渐有了名气。

这年冬天,书院里缺个教蒙童的先生,钱院长竟推荐了林缚。

“你学问扎实,性子又沉稳,那些蒙童交给你,我放心。”

钱院长说。

林缚又惊又喜,教蒙童虽然不算什么体面差事,但每月有月钱,足够他维持生计,还能有更多时间看书。

他赶紧应下:“学生定不辜负先生信任。”

蒙童班有二十多个孩子,大的十来岁,小的才五六岁,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

第一天上课,林缚刚在黑板上写下“人之初,性本善”,底下就闹成了一锅粥,有抢笔墨的,有偷偷打瞌睡的,还有个小胖墩趁他不注意,把墨汁抹在了同桌的脸上。

林缚没像其他先生那样动辄打骂,只是停下笔,静静地看着他们。

等孩子们闹够了,发现先生没发脾气,反而都安静下来,怯生生地看着他。

“我们今天不先念书,”林缚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小人,“我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孩子们眼睛一下子亮了。

林缚讲的不是那些枯燥的经书故事,而是他编的“小明求学记”——小明家里穷,却想读书,每天帮人放牛换笔墨,最后靠着努力考上了秀才。

故事简单,却生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连最调皮的小胖墩都坐首了身子。

“你们看,小明是不是很厉害?”

林缚笑着问。

“厉害!”

孩子们齐声喊。

“那你们想不想像小明一样,好好读书?”

“想!”

从那以后,林缚的蒙童班就成了书院里最热闹的地方。

他不按老规矩死背经书,而是把经书里的道理编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他教孩子们认字,会先让他们认身边的东西——桌子、椅子、窗户;他还教孩子们算术,用石子当教具,让他们自己动手算。

有个叫沈文的孩子,以前总不爱念书,上课总走神,自从林缚教他后,竟每天早早来书院,还把林缚讲的故事讲给其他孩子听。

他爹是个小商人,特意提着点心来谢林缚:“先生,我家阿文以前见了书本就头疼,现在天天盼着上课,真是谢谢您了。”

林缚摆摆手:“孩子只是没找到喜欢的方式,不算我的功劳。”

除了教蒙童,林缚还常跟书院里的其他学子讨论学问。

有个叫秦峰的学子,是个才子,诗词写得极好,起初看不起林缚这个“穷酸秀才”,总找机会刁难他。

一次讨论《孟子》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秦峰引经据典,说这只是孟子的理想之言,现实中君永远是最重要的。

林缚没跟他争辩,只是问:“秦兄,若有一君,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致使饿殍遍野,这样的君,还能算贵吗?”

秦峰愣了一下,强辩道:“那是暴君,不是明君。”

“可暴君也是君啊,”林缚看着他,“孟子说这话,不是要否定君,而是要提醒君,百姓才是根基。

根基不稳,大厦必倾。

就像这书院的房子,若是地基松了,再漂亮的梁木也会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