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既平,唐军马不停蹄,挥师南下,剑指江南。
江南之地,富庶繁华,却因战乱,民生凋敝。
各方势力割据混战,其中以萧铣在江陵建立的梁国势力最大。
杨帆率水师沿江而下,首逼江陵。
长江之上,战船如云,帆影蔽日。
梁军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上布置重重防线,以铁链横江,战船列阵,妄图阻挡唐军步伐。
杨帆站在船头,望着眼前险峻局势,眉头紧锁。
他深知若强攻,唐军必然损失惨重。
于是,他一面派人佯装正面强攻,吸引梁军注意;一面亲率精锐水军,乘小船,携带工具,趁夜绕道下游,试图斩断铁链,开辟航道。
夜色深沉,江面上雾气弥漫。
杨帆等人小心翼翼地靠近铁链,水下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便会船翻人亡。
待接近目标,士兵们迅速抛出挂钩,固定小船,杨帆手持利斧,跳入水中,与士兵们一起,奋力砍砸铁链。
冰冷的江水刺骨,长时间浸泡让他们手脚麻木,但众人咬紧牙关,一刻不停。
终于,随着一声巨响,铁链断开。
此时,上游佯攻的唐军也发起总攻,两面夹击,梁军水师大乱。
杨帆趁机率舰队冲入敌阵,纵火焚烧梁军战船,一时间,江面上火光冲天,喊杀声、惨叫声交织。
突破长江防线后,唐军迅速包围江陵。
萧铣见大势己去,出城投降。
江陵一役,江南震动,诸多小股割据势力纷纷望风而降。
但仍有部分顽固势力,凭借地形,负隅顽抗。
杨帆继续率军深入江南腹地,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安抚百姓,深得民心。
在攻打一处山城时,敌军据险而守,山路崎岖,唐军攻城器械难以施展。
杨帆苦思冥想,决定采用攻心之策。
他命士兵在山下喊话,宣传大唐政策,承诺只要投降,既往不咎,保境安民。
连续数日,山上敌军军心浮动。
杨帆见时机成熟,挑选数名勇士,携带书信,冒险上山劝降。
敌军首领终被打动,开城投降。
此后,江南各地陆续平定,大唐版图进一步扩大。
杨帆望着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心中满是欣慰,多年征战,为的不就是这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吗?
江南平定归来,杨帆己是战功赫赫,名震朝野。
李渊在太极殿设宴,为凯旋将士庆功。
宴会上,歌舞升平,珍馐美馔摆满桌案。
杨帆身着将军服,英姿飒爽,备受瞩目。
然而,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随着大唐疆土日益扩大,各方势力争权夺利愈发激烈。
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两派明争暗斗,朝廷官员纷纷站队。
杨帆作为李世民麾下得力战将,自然被李建成一派视为眼中钉。
宴会上,就有李建成的谋士借机发难,质疑杨帆在江南平乱时私藏财宝、拥兵自重。
杨帆闻言,起身正色道:“末将一生,只为大唐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征战沙场,所获财物皆分予将士,何来私藏一说?
至于拥兵自重,更是无稽之谈,末将一切行动皆遵军令,若有不忠,愿受军法处置!”
他言辞恳切,目光坚定,在场许多将领纷纷起身为其作证。
李渊见场面尴尬,打圆场道:“杨将军忠心,朕自是知晓,莫要再议。”
此事虽暂告一段落,但杨帆深知,自己己卷入政治漩涡中心,往后行事,需更加谨慎。
此后,杨帆尽量避开朝堂纷争,专注于军队训练、边防巩固。
他向李世民进言,建议加强北方边境防御,以防突厥入侵。
李世民深以为然,派杨帆前往北疆,整军备战。
北疆之地,风沙漫天,条件艰苦。
杨帆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修筑堡垒,训练骑兵。
他时常亲自带队巡逻,熟悉边境地形,了解突厥动向。
在他的努力下,北疆防线日益稳固,突厥虽时有侵扰,但均被唐军击退。
然而,朝中局势却愈发危急。
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己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一场兄弟阋墙的血腥争斗,即将拉开帷幕。
杨帆虽远在北疆,却心系长安,他深知,大唐的安稳,不仅取决于外敌是否入侵,更取决于内部是否团结,而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或许将彻底改变大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