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其它小说 > 掌心的位置

掌心的位置

爱吃香磨山大米的大顺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掌心的位置》,主角陈阳陈慧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正月十五刚苏北农村的年味还没完全散村口老槐树上挂着的红灯笼褪了在料峭的寒风里晃像极了陈慧此刻的心她开着那辆二手电动后座载着 10 岁的女儿乐车筐里放着给父母买的糕点和水慢悠悠地驶进陈家“妈外公外婆会不会做红薯丸子呀?” 乐乐搂着陈慧的小脑袋贴在她的后背声音带着刚睡醒的软陈慧腾出一只拍了拍女儿的手笑着应:“肯定你外婆早就念叨着给你做...

主角:陈阳,陈慧   更新:2025-09-19 13:51:2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正月十五刚过,苏北农村的年味还没完全散去,村口老槐树上挂着的红灯笼褪了色,在料峭的寒风里晃悠,像极了陈慧此刻的心情。她开着那辆二手电动车,后座载着 10 岁的女儿乐乐,车筐里放着给父母买的糕点和水果,慢悠悠地驶进陈家坳。

“妈妈,外公外婆会不会做红薯丸子呀?” 乐乐搂着陈慧的腰,小脑袋贴在她的后背上,声音带着刚睡醒的软糯。陈慧腾出一只手,拍了拍女儿的手背,笑着应:“肯定会,你外婆早就念叨着给你做了。” 话虽轻快,她心里却藏着事儿 —— 这次回娘家,除了拜年,更重要的是想问问家里那 一二 亩地的事。

去年年底,村里微信群里说要重新登记土地承包权,陈慧当时在常州打零工,没太在意,只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让她帮忙盯着点。母亲在电话里含糊地说 “阳阳会处理”,她没多想,毕竟是亲弟弟,总不会出错。可上周,同村的发小阿兰给她发微信,说 “好像看到你家的地登记在陈阳公司名下了”,陈慧心里咯噔一下,当即就想找陈阳问清楚,却又怕过年期间闹得不愉快,硬生生忍到了现在。

电动车停在村口的小卖部旁,陈慧锁车时,瞥见墙上贴着一张红底黑字的公示栏,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名字和地块信息,标题是 “陈家坳 2024 年土地承包权确权公示第二批”。她的心猛地一提,拉着乐乐走了过去,目光在名单里快速扫动。

“妈妈,你看什么呀?” 乐乐扯了扯她的衣角,指着公示栏下方的卡通贴纸,“那个小兔子好可爱!”

陈慧没应声,手指顺着名单往下滑,终于在 “村东头地块” 那栏看到了熟悉的位置 ——“东至张家地,西至河边,南至老井,北至公路”,这正是她 1998 年分地时拿到的 一二 亩责任田,小时候她常在这片地里帮父母种玉米、摘棉花,后来外出打工,就交给父母打理。可公示栏上 “权利人” 那一栏,赫然写着 “常州阳辰建材有限公司”,联系人是 “陈阳”。

“阳辰建材……” 陈慧喃喃自语,指尖用力按在公示纸上,纸张边缘被她捏得发皱。她知道这家公司,是陈阳三年前创办的,去年听陈强说,公司做得很大,资产都过亿了。可他怎么会把自己的地登记到公司名下?为什么不跟自己打一声招呼?

“妈妈,你怎么了?” 乐乐察觉到她的不对劲,仰着小脸看她,眼睛里满是担忧。陈慧蹲下身,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揉了揉女儿的头发:“没事,妈妈就是看看咱家的地在哪。” 她不想让孩子过早卷入这些糟心事,可心里的慌乱像潮水般涌上来,连呼吸都带着滞涩。

她拉着乐乐,几乎是快步走向村西头的老瓦房。父母住的房子还是三十年前盖的,青砖灰瓦,院墙上爬满了干枯的藤蔓,门口的对联是陈阳去年找人写的,金粉都掉了不少。听到脚步声,母亲从屋里迎出来,看到她们,脸上立刻堆起笑容:“慧啊,乐乐,可算回来了!快进屋,烤火的炉子刚生好。”

屋里弥漫着煤炉的烟火气,父亲坐在炕边抽烟,看到陈慧,把烟袋锅在炕沿上磕了磕,招呼道:“回来了?路上冷不冷?” 陈慧点点头,拉着乐乐坐在炕边,手不自觉地往炉子边凑,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

“妈,村里的土地公示,你们看了吗?” 她斟酌着开口,目光落在母亲脸上。母亲正在给乐乐拿零食,听到这话,动作顿了一下,眼神有些闪躲:“看…… 看了,村里大喇叭天天播。”

“那我名下的那 一二 亩地,怎么登记在陈阳公司名下了?” 陈慧直截了当,声音有些发紧。母亲放下手里的袋子,叹了口气,拉过她的手:“慧啊,这事儿…… 阳阳跟我们说过,他说你在常州定居了,土地放着也是放着,让公司帮你‘打理’,每年给你分红,还说等你需要了,随时给你转回来。”

“打理?分红?” 陈慧猛地抽回手,声音提高了几分,“他什么时候跟我说过?我去年打电话让你们帮忙盯着,怎么不告诉我一声?” 她不是在乎那点分红,而是那片地对她来说,不仅仅是耕地,更是她在这个村里的 “根”—— 离婚后,她户口没迁到前婆家,在常州买的房还在还贷款,娘家的这片地,是她唯一能称得上 “完全属于自己” 的东西。

父亲在一旁咳嗽了两声,沉声道:“慧啊,你别激动。阳阳也是好心,他现在是做大生意的人,不会亏了你的。再说,都是一家人,没必要为这点事闹僵。”

“一家人?” 陈慧看着父母躲闪的眼神,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刚满 18 岁,背着一个旧帆布包,跟着同乡的人挤上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那时候,家里穷,弟弟妹妹还在上学,父母身体不好,她是家里的老大,只能咬牙扛起担子。

在上海的日子,她在松江工业区的电子厂上班,每天在流水线前坐十几个小时,手指被电子元件磨得脱皮,加班到凌晨是常事。第一个月发工资,她只留了 200 块生活费,其余的全寄回了家。后来,陈强、陈莉、陈阳陆续来上海投靠她,她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群租房,挤着四张床,自己睡在地板上。陈强学汽修,学费是她掏的;陈莉上大专,每个月的生活费她按时打;陈阳最有出息,20 岁就想创业做建材生意,差 15 万启动资金,她把自己攒了五年的积蓄全拿出来,不够的部分,还卖掉了当时舍不得戴的金项链 —— 那是她打工三年,给自己买的唯一一件 “奢侈品”。

“姐,你放心,等我赚了钱,一定好好报答你!”2012 年的那个冬天,陈阳拿着钱,在上海火车站的寒风里,握着她的手说得斩钉截铁。那时候,他眼里闪着光,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陈慧看着他,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后来,陈阳的生意越做越大,从上海搬到了常州,买了豪车豪宅,成了村里人眼中 “有出息的大人物”。2018 年,陈慧离婚,带着乐乐回常州定居,陈阳开车来接她们,笑着说:“姐,以后有我在,没人敢欺负你。你那点工资不够花,跟我说,我给你打。” 她当时笑着拒绝了,觉得弟弟有出息就好,自己辛苦点没关系,却没想到,他会用这样的方式 “报答” 自己。

“妈,爸,那不是‘这点事’,那是我的地,他至少该跟我商量一下吧?” 陈慧的声音有些哽咽,她别过脸,怕父母看到她泛红的眼圈。乐乐懂事地靠过来,小手抱住她的胳膊:“妈妈,别哭,是不是舅舅做错事了?我们去找他说清楚。”

陈慧深吸一口气,摸了摸女儿的头,拿出手机,找到陈阳的号码拨了过去。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陈阳的声音带着不耐烦:“姐,有事吗?我正在开会呢。”

“陈阳,村里的土地公示,你看到了吗?我那 一二 亩地,怎么登记在你公司名下了?” 陈慧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

“哦,那事儿啊,” 陈阳的声音很随意,像是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我不是跟咱爸妈说了吗?帮你打理一下,年底给你打两万块分红。你在常州又用不上地,放着多可惜。”

“我用不用得上,是我的事,你为什么不跟我商量?” 陈慧忍不住提高了音量,“那是我的地,你怎么能私自登记到你公司名下?”

“姐,你这话说的就见外了,” 陈阳的语气沉了下来,“我还能害你吗?公司现在要扩大规模,正好用得上那块地靠近公路,方便运货,等我用完了,再给你转回来。再说,两万块分红,比你自己种地强多了吧?”

“我要的不是钱,是我的地!” 陈慧的情绪有些激动,“你现在就去村里,把名字改回来!”

“姐,我这正忙着呢,开会呢,回头再说啊。” 陈阳说完,没等陈慧回应,就匆匆挂了电话。陈慧握着手机,听着里面传来的 “嘟嘟” 声,浑身的力气像是被抽干了。

母亲在一旁劝:“慧啊,你看你,跟阳阳发什么火?他现在是老板,忙得很,等他有空了,你们再好好说。”

“好好说?他连跟我商量的心思都没有!” 陈慧站起身,走到屋角的旧柜子前,打开柜门,从最底层翻出一个用红布包裹的小盒子。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纸,1998 年村里分地时的地契,上面有她的名字,还有当时村支书和几个村民代表的签字,边角已经磨损,却被她保存得很好。

这张地契,是她 18 岁那年,父亲亲手交给她的,说:“慧啊,这地是你的了,以后不管走到哪,家里总有你的一块地。” 那时候,她拿着地契,觉得心里踏实。后来去上海打工,她把地契带在身边,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像是握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离婚后,她把地契带回常州,又特意放回娘家的旧柜子里,觉得这里最安全。

可现在,地契上的名字还是她的,公示栏上的名字却变成了陈阳的公司。她捧着那张薄薄的地契,指尖微微颤抖,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着,又闷又疼。她想起自己在上海打工的日日夜夜,想起给弟弟妹妹凑钱时的毫不犹豫,想起陈阳当年说 “好好报答你” 时的眼神,再对比现在他的所作所为,一股寒意从心底蔓延开来。

“妈妈,” 乐乐走到她身边,仰着头,用小手擦了擦她眼角的泪水,“地契上是妈妈的名字,就是妈妈的地,舅舅不能抢。我们明天再找舅舅,好不好?”

陈慧蹲下身,把女儿搂进怀里,泪水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砸在乐乐的衣服上。她紧紧抱着女儿,感受着怀里小小的温暖,心里却渐渐升起一丝坚定。她不能就这么算了,这不仅仅是一块地,更是她的尊严,是她这么多年付出的证明。

窗外的寒风还在吹,老瓦房的窗户玻璃被吹得嗡嗡作响。陈慧抱着乐乐,手里紧紧攥着那张泛黄的地契,眼神从最初的迷茫、委屈,慢慢变得凝重、坚定。她知道,这件事,不能就这么 “回头再说”,她必须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了自己,也为了怀里的女儿。

夜色渐浓,母亲在厨房忙着做饭,父亲坐在炕边默默抽烟,屋里只剩下煤炉燃烧的 “滋滋” 声和乐乐轻轻的安慰声。陈慧抱着女儿,坐在屋角的小板凳上,看着手里的地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念头 , 她要去找陈阳,当面把话说清楚,如果他不肯改,她就去村里,去镇上,总有地方能说理。这一次,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为了 “家庭和睦” 而委屈自己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