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 许明阮清秋(祖母是穿越女)全章节在线阅读_(祖母是穿越女)完结版免费阅读

许明阮清秋(祖母是穿越女)全章节在线阅读_(祖母是穿越女)完结版免费阅读

海阔天宽 著

言情小说连载

网文大咖“海阔天宽”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祖母是穿越女》,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古代,许明阮清秋是文里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男女情节人物分别是阮清秋,许明,许红菱的古代,大女主,穿越,逆袭,爽文小说《祖母是穿越女》,由网络作家“海阔天宽”所著,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4518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9-27 04:04:16。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祖母是穿越女

主角:许明,阮清秋   更新:2025-09-27 06:04:0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现代少女阮清秋因车祸穿越封建王朝。凭现代商业思维从孤女逆袭成“阮财神”,

与将军许明相守并许下一夫一妻之诺。然而许明晚年被绿茶妾迷惑,背弃誓言。面对背叛,

阮清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第一章暴雨如注的夜晚,阮清秋握着方向盘,

眼皮不受控制地打架。为了赶完一个重要的商业策划案,

她已经在公司连轴转了三十六个小时。副驾驶座上,刚打印好的策划书还散发着油墨味,

这是她熬了无数个夜晚的心血。“再坚持一下,回家泡个热水澡就好了。”她揉了揉太阳穴,

自言自语地给自己打气。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挡风玻璃上,雨刮器疯狂地左右摆动,

却依旧无法完全驱散眼前的水雾。就在她拐过一个僻静的十字路口时,

一辆失控的大货车突然从侧面冲了过来,刺眼的远光灯瞬间淹没了她的视线。“砰。

”阮清秋只觉得天旋地转,意识在剧痛中迅速沉入黑暗。不知过了多久,

阮清秋在一阵刺骨的寒冷中醒来。没有消毒水的味道,没有医院的白色天花板,

取而代之的是漏风的茅草屋顶,身下是硬邦邦的土炕,铺着一层薄薄的、散发着霉味的稻草。

她动了动手指,只觉得浑身酸痛,像是被拆开重组过一样。“咳咳……”她想开口说话,

喉咙却干得发疼,发出的声音嘶哑难听。“姑娘,你醒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阮清秋艰难地转过头,看到一个穿着粗布灰衣、头发花白的老婆婆,

正端着一碗黑乎乎的汤药走过来:“老天保佑,你都昏迷三天了,总算醒了。

”阮清秋环顾四周,低矮的土坯墙,缺了角的木桌,墙角堆着的柴火,

还有老婆婆身上明显不属于现代的服饰……一个荒谬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念头涌上心头:她,

穿越了?“老婆婆,这里是……哪里?”她用尽力气问道,心脏在胸腔里狂跳。

“这里是青柳村啊。”老婆婆把碗递到她嘴边,小心翼翼地喂她喝了一口汤药,

苦涩的味道让她皱紧了眉头:“三天前你在村口被一辆马车撞倒,

多亏了路过的猎户把你救回来。你爹娘呢?怎么就你一个人?”爹娘?阮清秋鼻子一酸,

眼泪差点掉下来。她的爹娘还在现代的城市里。而她,

却莫名其妙地来到了这个不知名的封建王朝,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

“我……我不记得了。”她只能编造失忆的谎言,暂时掩盖自己的来历。老婆婆叹了口气,

眼神里满是同情:“可怜的孩子,怕是撞坏了脑子。你要是不嫌弃,就先在我这儿住下吧,

就是我家穷,只能让你委屈些了。”阮清秋感激地看着老婆婆:“多谢婆婆,

我……我叫阮清秋,您叫我清秋就好。”“好,清秋,”老婆婆笑了笑,“我姓王,

你叫我王大娘就行。”接下来的几天,阮清秋一边养伤,一边努力适应这里的生活。

她从王大娘的口中得知,这里是大靖王朝,当今皇帝在位已有二十余年,国泰民安,

但底层百姓的生活依旧清贫。青柳村地处偏远,村民们靠种地和打猎为生,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天,王大娘在院子里用皂角洗衣服,搓了半天,

衣服上的污渍还是洗不掉,她忍不住抱怨:“这皂角真是越来越不好用了,又硬又洗不干净,

手都搓红了。”阮清秋看着王大娘粗糙的双手,心里忽然一动。

她在现代学过基础的化学知识,知道肥皂的制作原理。用油脂和碱反应,就能制成肥皂,

比皂角好用多了。而且肥皂在这个时代是没有的,如果能做出来,说不定是一个商机。

“王大娘,我有个法子,或许能做出比皂角好用的东西来洗衣服。”阮清秋说道。

王大娘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清秋,你刚醒没多久,好好歇着吧,别瞎琢磨了。

咱们庄稼人,哪有那么多好东西可用。”“王大娘,您就信我一次。”阮清秋认真地说,

“您帮我找些东西就行:猪油、草木灰,还有一口干净的锅。”王大娘见她说得诚恳,

便点了点头:“行,我这就去给你找。”很快,王大娘就找来了所需的材料。

阮清秋回忆着肥皂的制作步骤,先把草木灰装进布袋里,用水浸泡,过滤出含有碱的溶液,

这就是最简易的碱水。然后把猪油倒进锅里,加热融化,再慢慢倒入碱水,一边倒一边搅拌。

“清秋,你这是在做什么呀?”王大娘好奇地看着她。“您看着就知道了。

”搅拌了半个多小时,锅里的液体渐渐变得粘稠,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油脂味。

阮清秋把粘稠的液体倒进一个木盒里,盖上盖子,让它自然冷却凝固。“这就行了?

”王大娘疑惑地问。“嗯,等明天它凝固了,咱们试试就知道了。

”阮清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心里既紧张又期待。第二天一早,阮清秋迫不及待地打开木盒,

里面的液体已经凝固成了块状物。她小心翼翼地把“肥皂”取出来,切成小块,

递了一块给王大娘:“王大娘,您试试用这个洗衣服。”王大娘半信半疑地拿着肥皂,

走到洗衣盆边,沾了点水,搓了搓,很快就产生了泡沫。她把沾了油污的衣服放进去搓揉,

原本顽固的污渍竟然很快就被洗掉了,而且洗完后的衣服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哎呀!

这东西也太好用了吧!”王大娘惊喜地叫了起来,“比皂角强一百倍!清秋,你可真厉害!

”阮清秋看着王大娘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松了一口气。第一步,成功了。

第二章王大娘用肥皂洗衣服的事情,很快就在青柳村里传开了。村民们都好奇不已,

纷纷跑到王大娘家来看这个“神奇的皂”。“王大娘,你这是什么东西啊?

真能把衣服洗得那么干净?”邻居李婶拿着一件沾了泥点的衣服,半信半疑地问。

王大娘笑着把肥皂递给她:“你试试就知道了,这是清秋做出来的,叫‘肥皂’。

”李婶按照王大娘说的方法,用肥皂搓洗衣服。果然,泥点很快就被洗掉了,衣服还香香的。

她惊讶地瞪大眼睛:“我的天,这肥皂也太好用了!王大娘,这肥皂卖不卖啊?我想买一块。

”“卖!当然卖!”阮清秋从屋里走出来,笑着说道,“大家要是想要,

一块肥皂卖五个铜板。”五个铜板在当时不算贵,差不多是两个馒头的价钱。

村民们见肥皂这么好用,纷纷掏钱购买。很快,阮清秋做的第一批肥皂就卖光了。“清秋,

你这肥皂做得好,以后肯定能卖得越来越好!”王大娘看着阮清秋手里的铜板,欣慰地说。

阮清秋点了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青柳村的市场太小了,要想把肥皂推广出去,

必须去更大的地方,比如镇上。几天后,阮清秋带着王大娘帮忙做的几十块肥皂,

揣着仅有的一点积蓄,踏上了去镇上的路。青柳村离镇上有十几里路,她走了将近两个小时,

才看到镇上的城门。镇上比村里热闹多了,街道两旁摆满了摊位,

卖菜的、卖肉的、卖布料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阮清秋找了个角落,把肥皂摆放在一块布上,

开始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新出的肥皂,洗衣服又干净又香,只要五个铜板一块!

”一开始,并没有人停下来。大家都好奇地看着这个陌生的小姑娘,

还有她面前那些淡黄色的块状物,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小姑娘,你这是什么啊?

能洗干净衣服吗?”一个提着菜篮子的妇人停下来,疑惑地问。阮清秋连忙拿起一块肥皂,

递到她面前:“大娘,这是肥皂,您可以试试。您看,只要沾点水搓一搓,就能起很多泡沫,

不管是油污还是泥渍,都能洗干净。”妇人半信半疑地接过肥皂,在旁边的水盆里试了试,

果然像阮清秋说的那样,泡沫丰富,去污力强。她当即买了两块:“这肥皂确实好用,

我再买一块给我儿媳妇。”有了第一个顾客,后面的人也渐渐围了过来。

阮清秋耐心地给每个人演示肥皂的用法,越来越多的人掏钱购买。不到一个时辰,

她带来的肥皂就卖得只剩下几块了。就在这时,

一个穿着绸缎衣服、戴着玉扳指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两个随从。

他看了看阮清秋面前的肥皂,又看了看正在试用的顾客,皱着眉头问:“你这肥皂,

是哪里来的?”阮清秋心里咯噔一下,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来头,

但还是镇定地回答:“回这位老爷,这肥皂是我自己做的。”“你自己做的?

”中年男人挑了挑眉,拿起一块肥皂闻了闻,“这东西倒是新奇,去污效果也不错。

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我叫阮清秋,家住青柳村。”阮清秋如实回答。

中年男人点了点头,沉思了片刻,说道:“我是镇上‘福记杂货铺’的掌柜,姓刘。

你这肥皂,我想跟你长期合作,你每个月给我供货,我给你每个铜板六文钱,怎么样?

”阮清秋心里一喜。福记杂货铺她刚才在镇上逛的时候看到过,是镇上最大的杂货铺,

客流量很大。如果能和刘掌柜合作,肥皂的销量肯定能大大提升。而且六文钱一块,

比她自己摆摊卖还多一文,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多谢刘掌柜!我愿意合作!

”阮清秋连忙答应下来。刘掌柜见她爽快,满意地笑了笑:“好,那我们就说定了。

你每个月初一和十五,送两百块肥皂到福记杂货铺,我当场给你结账。”“没问题!

”阮清秋高兴地说。和刘掌柜约定好后,阮清秋收拾好东西,拿着卖肥皂和约定好的定金,

开开心心地回了青柳村。她刚回到村里,就看到王大娘在村口等她。“清秋,你可算回来了!

怎么样,肥皂卖得好吗?”王大娘急切地问。阮清秋把和刘掌柜合作的事情告诉了王大娘,

还把赚来的铜板拿给她看。王大娘又惊又喜:“太好了!清秋,你真是个有本事的孩子!

以后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接下来的日子,阮清秋开始扩大肥皂的生产。

她雇了村里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帮忙,教她们制作肥皂的方法,给她们开工钱。

王大娘则负责采购原材料,猪油、草木灰这些东西,在村里和附近的村庄都能买到。很快,

第一批给福记杂货铺的肥皂就做好了。阮清秋按照约定,把肥皂送到了镇上。

刘掌柜检查了肥皂的质量,很满意,当场给她结了账。拿到钱的那一刻,

阮清秋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是她在这个异世靠自己的双手赚到的第一桶金。

肥皂在福记杂货铺上架后,很快就成了畅销品。不仅镇上的人喜欢,

连周边村庄的人都特意来镇上买。刘掌柜又找到阮清秋,把每月的供货量增加到了五百块,

还把价格提高到了七文钱一块。阮清秋没有满足于此。她知道,单一的产品不稳定,

想要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必须开发更多的产品。她开始思考,除了肥皂,

还有什么现代的东西是这个时代需要的。这天,她去镇上给刘掌柜送肥皂,路过一家布庄时,

听到布庄的掌柜正在抱怨:“这账目真是越来越乱了,每个月盘点的时候都要熬夜,

还总是算错,真是愁死人了。”阮清秋心里一动。她在现代学过会计知识,知道复式记账法,

比古代简单的单式记账法清晰得多,能清楚地记录每一笔收入和支出,

还能随时查看盈利和亏损。如果把复式记账法推广出去,肯定会受到商户们的欢迎。

她走进布庄,笑着对掌柜说:“掌柜的,我有个法子,能让您的账目变得清晰明了,

再也不用愁算错账了。”布庄掌柜抬起头,看到是卖肥皂的那个小姑娘,疑惑地问:“哦?

你有什么法子?”阮清秋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一边画一边解释:“掌柜的,您看,

我们可以把账目分成‘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每一笔生意,都要在这两部分里同时记录。

比如您今天卖了一匹布,收入五十两银子,就要在‘收入’里记五十两,

同时在‘库存’支出的一种里记少了一匹布的成本。这样一来,您每个月盘点的时候,

只要把收入和支出加起来,就能知道盈利多少,还能清楚地看到哪些东西卖得好,

哪些东西卖不出去。”布庄掌柜认真地听着,眼睛越来越亮。他按照阮清秋说的方法,

试着记录了几笔生意,发现果然比以前清晰多了。他激动地抓住阮清秋的手:“小姑娘,

你这方法太好了!真是帮了我大忙了!你想要什么报酬?只要我能办到的,都答应你!

”阮清秋笑着说:“掌柜的,我不要您的报酬,只要您答应我,以后您布庄里的肥皂,

都从我的福记杂货铺进货就行。另外,如果其他商户问起您的记账方法,您就说是我教的,

让他们来找我学习。”布庄掌柜连忙答应:“没问题!没问题!

以后我布庄的肥皂都从你那儿买,要是有人问起记账的事,我肯定推荐你!”就这样,

阮清秋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商户听说了复式记账法,纷纷来找她学习。

阮清秋干脆在镇上租了一个小院子,开设了一个“记账学习班”,

每个商户收一两银子的学费。虽然学费不便宜,但商户们都觉得物超所值,

学习班每期都爆满。阮清秋的名字,渐渐在镇上打响了。大家都知道,

有个叫阮清秋的小姑娘,不仅会做好用的肥皂,还会教大家记账的好方法。

而阮清秋也凭借着这两项“技能”,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为她日后的商业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章转眼半年过去,阮清秋的生意越做越大。

肥皂的生产已经扩大到了三个作坊,除了福记杂货铺,

还和周边几个镇上的杂货铺建立了合作关系。记账学习班也办得红红火火,

甚至有县城里的商户专程来镇上找她学习。这天,阮清秋带着账本,

去县城里的一家绸缎庄对账。刚走出绸缎庄,就看到街上一阵混乱,百姓们纷纷往路边躲闪,

嘴里还念叨着:“快让开,军队来了!”阮清秋好奇地往街上望去,

只见一队身着铠甲、手持长枪的士兵正整齐地走过,队伍最前面,

是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年轻将军。他身姿挺拔,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鹰,

浑身散发着一股威严的气息,让人不敢直视。“那是许明将军吧?

听说他刚平定了北边的叛乱,正要回京复命呢!”旁边一个百姓小声说道。“是啊,

许将军年纪轻轻就这么厉害,真是咱们大靖的栋梁啊!”另一个百姓赞叹道。

阮清秋心里暗暗记住了“许明”这个名字。她知道,在封建王朝,

军队和官员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对自己的生意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她也明白,伴君如伴虎,和官员打交道必须小心翼翼,不能急功近利。然而,

她没想到的是,自己会这么快就和许明再次相遇。几天后,阮清秋接到了刘掌柜的消息,

说福记杂货铺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想要见她。她连忙赶到镇上,一走进杂货铺,

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正是那天在街上看到的许明将军。许明看到阮清秋,

微微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这个传说中会做肥皂、会记账的能人,竟然是个这么年轻的姑娘。

他站起身,语气平淡地说:“你就是阮清秋?”“回将军,民女正是阮清秋。

”阮清秋恭敬地行礼。许明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

然后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说你制作的肥皂很好用,还会一种特殊的记账方法,

能让账目清晰明了?”“将军过奖了,只是一些雕虫小技而已。”阮清秋谦虚地说。

“不是雕虫小技。”许明严肃地说,“现在军队的后勤账目混乱不堪,

很多粮草和物资都不知道去向,我正为此事头疼。如果你真的能让账目变得清晰,

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会重重赏你。”阮清秋心里一喜。这可是一个和军队合作的好机会!

她连忙说道:“将军放心,民女的记账方法一定能帮到您。

只要您让负责后勤的士兵来我这里学习,我保证他们能在半个月内学会,

把军队的账目整理得清清楚楚。”许明看着阮清秋自信的眼神,心里暗暗点头。

他之前已经派人调查过阮清秋的情况,知道她为人正直,做生意诚信,而且确实有真本事。

他当即决定:“好!我明天就派二十个士兵来你这里学习记账。另外,军队需要大量的肥皂,

供士兵们清洁衣物和伤口,你能供应吗?”“当然能!”阮清秋连忙回答,“将军需要多少,

民女就能供应多少。而且为了支持军队,民女愿意以成本价卖给军队,每块肥皂只收三文钱。

”许明没想到阮清秋会这么爽快,还愿意降价,心里对她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他点了点头:“好!那我们就这么说定了。如果你能把这两件事办好,我会向朝廷为你请功。

”接下来的半个月,阮清秋亲自教导士兵们学习复式记账法。士兵们虽然大多文化水平不高,

但都很认真刻苦,阮清秋也很有耐心,一遍遍地讲解,直到他们学会为止。很快,

军队的后勤账目就变得清晰明了,之前失踪的粮草和物资也都查了出来,

原来是有几个官员在中间贪污挪用。许明大怒,当即把那些官员绳之以法,

军队的后勤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阮清秋也按时向军队供应肥皂。

士兵们用了肥皂后,都觉得非常好用,不仅衣服洗得干净,伤口用肥皂水清洁后,

感染的几率也大大降低了。许明对阮清秋的工作非常满意,

专门派人给她送来了一百两银子作为奖励,还写了一封感谢信。阮清秋没有把银子自己留下,

而是用一部分银子扩大了肥皂作坊,雇佣了更多的人,另一部分银子则捐给了青柳村,

修了一条通往镇上的路,方便村民们出行。村民们都对阮清秋感激不已,

把她当成了青柳村的恩人。这天,许明特意来到阮清秋的作坊视察。他看到作坊里秩序井然,

工人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制作肥皂,心里很是满意。阮清秋陪着他参观,

还向他介绍了肥皂的制作过程和改进方法。“将军,我最近还在研究一种新的肥皂。

”阮清秋说道,“这种肥皂加入了一些草药,不仅能清洁,还能消炎杀菌,

更适合士兵们在战场上使用。”许明眼睛一亮:“哦?什么时候能做出来?

”“大概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阮清秋回答,“到时候我会先送一些样品给将军,

您试用后再决定是否采购。”“好!”许明点了点头,“我期待你的新肥皂。

”两人边走边聊,从生意聊到民生,从军队聊到朝廷。阮清秋发现,许明虽然看起来冷峻,

但其实是一个心怀天下、正直善良的人。他关心百姓的疾苦,重视军队的纪律,

对朝廷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许明也发现,阮清秋不仅聪明能干,还很有见识,

她的很多想法都很新颖,甚至有些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认知。不知不觉中,

两人对彼此都产生了好感。但许明知道,自己是将军,常年征战沙场,

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而阮清秋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他不想耽误她。

所以他把这份好感藏在了心里,没有说出来。阮清秋也能感受到许明的心意,但她也明白,

两人的身份差距太大,而且在封建王朝,女子的地位低下,

她不想因为感情而失去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所以她也没有表露出来,

只是把这份好感当成了前进的动力。一个月后,

阮清秋成功研制出了加入草药的“药用肥皂”,并送到了军队。许明试用后,

发现这种肥皂果然比之前的更好用,尤其是在战场上,对士兵们的帮助很大。他当即决定,

以后军队只采购这种药用肥皂,而且按照之前的价格,每块三文钱。就在这时,

边境传来急报,匈奴再次入侵,朝廷命令许明立刻率军出征。许明接到命令后,

立刻整装待发。他在出发前,特意去见了阮清秋一面。“清秋,我要去边境打仗了。

”许明看着阮清秋,眼神里满是不舍,“军队的肥皂供应,还有后续的账目整理,

就拜托你了。”“将军放心,民女一定会做好的。”阮清秋看着许明,心里有些难受,

“将军在战场上一定要保重身体,平安归来。”许明点了点头,从怀里拿出一块玉佩,

递给阮清秋:“这是我母亲留给我的玉佩,你拿着。如果遇到什么困难,

就拿着这块玉佩去找当地的官员,他们会帮你的。”阮清秋接过玉佩,玉佩温润如玉,

上面刻着一个“许”字。她紧紧地握着玉佩,点了点头:“将军,我等你回来。

”许明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转身离开了。看着许明远去的背影,阮清秋的心里有了牵挂。

第四章许明率军出征后,阮清秋更加努力地经营自己的生意。

她不仅按时向军队供应药用肥皂,还扩大了肥皂的销售范围,把肥皂卖到了京城。同时,

她还把复式记账法推广到了更多的行业,比如酒楼、客栈、当铺等,

甚至有一些官员的府邸也请她去教记账。随着生意的扩大,阮清秋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她在镇上买了一座大宅院,还在京城开了一家分作坊。她不再是那个刚穿越过来的孤女,

而是成为了大靖王朝小有名气的“女商人”。但阮清秋并没有满足于此。她知道,

单一的产业是不够的,想要建立真正的商业帝国,必须多元化发展。她开始考察市场,

寻找新的商机。这天,她在京城的一条街上闲逛,看到一家酒楼门口挂着“转让”的牌子。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