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游话外 > > 死后他用我的骨灰泡茶(余溪常砚)完结版小说推荐_最新完结小说推荐死后他用我的骨灰泡茶余溪常砚
其它小说连载
《死后他用我的骨灰泡茶》内容精彩,“今天周几”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余溪常砚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死后他用我的骨灰泡茶》内容概括:《死后他用我的骨灰泡茶》的男女主角是常砚,余溪,徐灿,这是一本虐心婚恋,追妻,婚恋小说,由新锐作家“今天周几”创作,情节精彩绝伦。本站无弹窗,欢迎阅读!本书共计9126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23 20:33:02。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死后他用我的骨灰泡茶
主角:余溪,常砚 更新:2025-10-23 23:50:26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结婚三周年那天,常砚把我送给他的腕表扔进了火锅。“余溪,你永远配不上我。
”我安静地捞起表,擦干净,放回首饰盒。那里面还有我们的结婚证,
和他忘在我这里的一枚袖扣。他不知道,医生说我最多再活三个月。我决定放手,
安静离开这个世界。可当我终于停止呼吸时,常砚却疯了。他撬开我的骨灰盒,
红着眼质问:“余溪,你怎么敢死?”然后,他癫狂地泡了一杯很特别的茶。用我的骨灰。
1我看着窗外渐浓的夜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丝绒首饰盒冰凉的表面。里面躺着一块腕表,
常砚上次路过橱窗时,曾多看了两眼的限量款。我攒了三个月的工资。
服务生第三次过来询问是否需要先点餐时,我摇了摇头,嗓子发紧,说不出一句“再等等”。
他大概,又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或者说,他记得,只是觉得不值得为我记住。
晚上八点四十分,包厢的门终于被推开。常砚带着一身微凉的夜风进来,西装革履,
眉眼间是应酬后的疲惫,或者说,只是面对我时才有的疏离。“路上堵。”他解开领带,
在我对面坐下,甚至没看我一眼。“没关系,我也刚到。”我听见自己干巴巴的声音。
菜品早已备好,很快上齐。红油在鸳鸯锅的另一半里翻滚,咕嘟咕嘟,
是这间过分安静的包间里唯一的热闹。我深吸一口气,将那个握得温热的首饰盒推过去,
声音尽量放得轻快:“三周年快乐。看看喜不喜欢?”他垂眸,视线在盒子上停留了一瞬,
没有伸手去碰,只淡淡地“嗯”了一声,然后拿起了筷子。心,
一点点沉进锅底那片凝固的白色牛油里。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特殊的铃声,
是我从未拥有过的轻快语调。他几乎是立刻放下筷子,接起电话,
脸上的线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柔和。“嗯,怎么了?”“不舒服?吃药了吗?”“好,
我这边结束就过去看你。乖。”每一个字,都像细小的冰锥,扎在我早已千疮百孔的心上。
是徐灿。只有徐灿,能让他露出这种表情。电话挂断,包间里恢复了令人窒息的寂静,
只剩下火锅沸腾的声音,像在嘲笑着我的徒劳。他放下手机,目光再次落回那个首饰盒上,
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诮。“余溪,”他叫我的名字,
像在念一个无关紧要的符号,“你送的东西……”他顿了顿,修长的手指拿起那个盒子,
甚至没有打开,目光像淬了毒的刀子,直直刺向我。“里面有没有藏着你的那些小心思?
比如,打探她的事情?”我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他轻嗤一声,手腕一扬,
那个装着我的心意和三个月积蓄的丝绒盒子,划出一道短促的弧线,“噗通”一声,
落入了翻滚着辣油的红汤火锅里。滚烫的红油溅起几点,落在我的手背上,带来一阵刺痛。
他看着我,眼神冰冷,斩钉截铁,一字一句地说:“余溪,你永远比不上她。
”世界的声音在这一刻消失了。我看着那口还在不断翻滚的火锅,
红汤吞没了那个小小的盒子,像吞没我微不足道的爱情和尊严。
脑子里不合时宜地响起今天下午医生的话:“余小姐,情况不乐观,最多……还有三个月。
”也好。我沉默地拿起桌上的漏勺,伸进那滚烫的红油里,小心地,避开辣椒和花椒,
去打捞。常砚似乎愣住了,他大概以为我会哭,会闹,会质问他。我只是专注地,
像完成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用漏勺捞起了那个已经完全浸透、滴滴答答淌着红油的盒子。
它烫得惊人,但我紧紧握着。然后,我用桌上干净的白色餐巾,一点一点,
极其耐心地擦去盒子表面油腻的汤渍,直到丝绒表面重新显露,尽管已经狼狈不堪。
我的动作很慢,很轻,仿佛在擦拭一件绝世珍宝。常砚一直看着我,眼神里的烦躁越来越重,
最终化为一声冷哼,移开了视线。我擦干净了盒子,将它紧紧攥在手心,站起身。
“我吃饱了。”我说,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先回去了。”我没有看他,
转身离开了包间。走出餐厅,夜风扑面而来,我打了个寒颤。摊开手心,
那个被红油浸泡过的丝绒盒子,像一块丑陋的伤疤。我把它,
连同里面那块可能已经损坏的腕表,一起放进了随身背包的夹层。那里,
还躺着我们几乎从未打开过的结婚证,和他不知何时落在我这里的一枚蓝宝石袖扣。
今晚之前,我或许还存着一点点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在,没有了。医生说的对,
我是该准备离开了。安静地,不打扰任何人。2回到那个被称为“家”的空旷公寓,
我没有开灯。月光透过落地窗,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冷清的光影。
我把那个浸过红油的腕表从丝绒盒里取出来,用软布反复擦拭干净。表盘没有进水,
指针还在固执地走着,滴答,滴答,像是在为我所剩无几的时间读秒。我没有感到愤怒,
也没有眼泪,心里是一片被烧灼过的荒芜。医生说:“余小姐,胃癌晚期,广泛转移。
积极治疗的话,也许能延长几个月,但过程会很痛苦。”我问:“如果不治疗呢?
”陈医生看着我,眼神里有怜悯:“那……时间可能就更有限了。最多三个月。疼痛会加剧,
需要药物控制。”我选择了后者。我不想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浑身插满管子,
狼狈地躺在医院里,或许还要承受程砚更多的厌烦和施舍。我开始整理东西。我的物品不多,
大部分空间都被常砚的衣物、用品占据。我把自己常看的几本书,
一些绝版的黑胶唱片打包好,填上老家一个挚友的地址。她很多年前就说过喜欢这些。
我没有写留言,只寄出了一段无声的过去。第二天,我去医院见了陈医生,
拿回了更多的止痛药,白色的药片装在透明的瓶子里,像一颗颗微型的定时炸弹。
“真的不通知家人吗?”陈医生眉头紧锁。我摇摇头。家人?我父母早逝,
唯一的“家人”就是常砚。而他,大概只会觉得我在用这种新把戏博取关注。走出医院,
阳光有些刺眼。我路过街角那家早已倒闭的咖啡馆原址。这里,曾经是我和常砚初遇的地方。
那时他眼神明亮,会因为我一句玩笑话笑得开怀。不过短短三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记忆像潮水般涌来,又迅速退去,只剩下心底一片冰冷的沙滩。晚上,常砚回来了,
比平时早。身后跟着徐灿。“溪姐,打扰了。”徐灿声音柔柔的,带着恰到好处的歉意,
眼睛却像带着钩子,若有似无地瞟过常砚。程砚脱下外套,很自然地递给我,
像对待一个佣人。“小晴没吃饭,你随便做点。”我接过还带着他体温的外套,挂好,
然后默默系上围裙,走进厨房。冰箱里有食材,我做了三菜一汤,清淡的,摆上餐桌。
“常砚哥,溪姐手艺真好。”徐灿小口吃着,笑着夸赞。常砚没看我,给徐灿夹了一筷子菜,
“还行吧,吃你的。”我站在餐厅与客厅的交界处,
看着他们坐在我曾无数次期盼常砚能安心吃一顿饭的餐桌旁,言笑晏晏。
胃部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绞紧的钝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清晰。我捂住上腹,
脸色可能有些发白。“我有点不舒服,先上楼休息了。”我低声说,
声音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颤抖。常砚终于抬眼看我,
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不耐烦:“又怎么了?”徐灿轻轻拉了他一下:“常砚哥,
溪姐可能累了。”我没再说话,转身扶着楼梯上了楼。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胃里的疼痛和心里的麻木交织在一起。回到卧室,我锁上门,从包里翻出药瓶,
倒出两片白色药片,没有水,就那么干咽了下去。喉咙被刮得生疼。我坐在梳妆台前,
看着镜子里那张苍白、消瘦的脸。拿起笔,我在摊开的日记本上,
缓缓写下一行字:“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厌恶才是。”台历上,今天的日期下面,
我用红笔轻轻圈出了一个航班号和时间。目的地,一个遥远的海边小城。
那里有一家联系好的临终关怀医院,窗外,应该能看到大海。我订了一张单程票。
3清晨的光线透过薄纱窗帘照进来,落在客厅的茶几上。
我把签好字的离婚协议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纸张洁白,我签下的“余溪”两个字,
工整又决绝。这大概是我能给他的,最后一件他想要的东西。环顾这个住了三年的地方,
没有太多属于我的痕迹。我只有一个不大的行李箱,里面是几件随身衣物,洗漱用品,
和那个旧首饰盒。我最后检查了一遍,拉上拉链。手机在掌心握了很久,
屏幕暗下去又被我按亮。通讯录里,常砚的名字依然在首位。我点开,编辑了最后一条短信。
“我放过你了,也放过我自己。祝你得偿所愿,和她幸福。”没有称呼,没有落款。
像一句终于到来的审判,宣判给我自己。手指在发送键上停顿片刻,然后按下。几乎是同时,
我关掉了手机,取出SIM卡,轻轻掰断,扔进了门口的垃圾桶。
像切断与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根连线。我没有回头,拉着行李箱,走进了电梯。
金属门缓缓合上,倒映出我平静得近乎空洞的脸。几个小时后,常砚回来了。
他带着一夜未归的疲惫,或者说,是留在徐灿那里的温存。他一眼就看到了茶几上的文件。
“离婚协议”四个字,让他瞳孔微缩。他快步走过去,拿起纸张快速浏览。
当看到我签好的名字时,他脸上瞬间覆上一层寒冰。他冷笑出声,
带着难以置信的愤怒:“余溪,你长本事了?玩欲擒故纵?
”他以为这又是我试图引起他注意的新把戏。他掏出手机,找到我的号码拨过去。“您好,
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机械的女声传来。他烦躁地挂断,把手机摔在沙发上。“好,
很好!”他在客厅里踱步,像一头被激怒的困兽,“我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样!
有本事永远别回来!”接下来的几天,家里空荡得让他有些不适应。没有我准备好的温水,
没有熨烫好的衬衫,也没有那个总是安静待在角落,几乎感觉不到存在的身影。
他开始有些莫名的烦躁。再次拨打我的电话,依旧是关机。他尝试联系我的几个朋友,
对方都表示没有我的消息,语气带着对他明显的疏离。他让助理去查。反馈回来的信息是,
我常用的几张银行卡最近没有任何消费记录,几个社交账号也在一周前陆续注销。
一种不对劲的感觉,像细小的藤蔓,开始缠绕他的心脏。徐灿过来陪他,
温柔地依偎在他身边,轻声说:“常砚哥,你别太担心了。溪姐可能就是心里难受,
想一个人出去散散心,冷静一下。等她气消了,说不定就自己回来了。”常砚皱着眉,
没有说话。散心?冷静?这不像余溪。她从来都是隐忍的,安静的,
像一株不需要阳光的植物,默默存在于他的空间里。这种彻底的、决绝的消失,从未发生过。
他心里的那点不安,在扩大。而此时的我,正坐在南方一个陌生城市的海边。
咸湿的海风拂过面颊,远处是灰蓝色的、无边无际的大海。潮水一遍遍涌上沙滩,又退去,
发出单调而永恒的声响。我住进了一家干净的临终关怀医院,单人间,
窗口正好能看到一片海岬。疼痛开始变得频繁和剧烈。白色的药片,
我需要服用更多的剂量才能勉强压制。我大部分时间都靠在窗边的躺椅上,看着潮起潮落,
听着海浪的声音。不再想常砚,不再想过去,只是安静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来临。
像一滴水,即将融入这片沉默的大海。4家里空得让人心慌。
距离余溪消失已经过去一个多月。那种不对劲的感觉非但没有随着时间淡化,
反而像墨汁滴入清水,不断扩散、蔓延,搅得常砚心神不宁。她常用的那个水杯,
她放在玄关的拖鞋,甚至空气中那点属于她的、极淡的馨香,都彻底消失了。
他开始无法忍受这种彻底的寂静。某个周末的下午,他带着一股莫名的烦躁,走进了书房,
试图用工作淹没自己。在挪动角落一个许久未动的书柜时,
一本薄薄的、不起眼的册子从顶层书籍的缝隙中滑落,“啪”地一声掉在地上。不是书。
封面是素白的,没有任何标识。常砚皱眉,弯腰捡起。入手是纸张微凉的触感。他随手翻开。
几行打印的黑色宋体字,像淬了毒的针,猛地扎进他的眼底——诊断报告:余溪,女,
28岁。临床诊断:胃恶性肿瘤IV期伴多处转移。建议:限期入院行综合治疗,
或选择安宁疗护。日期,赫然在他扔掉那块腕表之前。常砚的呼吸骤然停止,
血液仿佛在瞬间凝固。他捏着纸张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泛白。
“假的……”他喉咙里挤出嘶哑的声音,像被困住的野兽,“一定是假的!
是她为了让我后悔!为了博取同情伪造的!”他无法相信,
那个总是安静地、像影子一样存在的余溪,会背负着这样的判决。他拒绝接受。但心底深处,
有一个声音在疯狂叫嚣:她最近的消瘦,她异常苍白的脸色,
纪念日那天她过分平静、甚至堪称诡异的反应……还有,她最后看他那一眼,
空洞得没有任何光。恐慌,毫无预兆地,像海啸般席卷了他。他几乎是踉跄着冲回客厅,
找到手机,手指颤抖地翻找通讯录。他记得余溪有一次重感冒,去的是市中心的仁和医院。
他动用所有关系,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肿瘤科的陈医生。电话接通,常砚强作镇定,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