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 贬官荆州我借兰桂写尽半生风骨荆州张九龄最新好看小说_免费小说贬官荆州我借兰桂写尽半生风骨(荆州张九龄)

贬官荆州我借兰桂写尽半生风骨荆州张九龄最新好看小说_免费小说贬官荆州我借兰桂写尽半生风骨(荆州张九龄)

远大 著

其它小说连载

远大的《贬官荆州我借兰桂写尽半生风骨》小说内容丰富。在这里提供精彩章节节选:《贬官荆州:我借兰桂写尽半生风骨》是一本脑洞小说,主角分别是张九龄,荆州,由网络作家“远大”所著,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本站纯净无广告,欢迎阅读!本书共计8281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1-09 23:26:54。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贬官荆州:我借兰桂写尽半生风骨

主角:荆州,张九龄   更新:2025-11-10 01:15:1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荆州的秋雾,总带着长江水汽特有的黏腻,像一块浸了水的棉絮,从江面漫上岸,

裹得整座长史府都透着湿冷。张九龄披着件洗得发白的素色襕衫,

领口绣的半朵兰纹早已褪成浅灰——那是三年前他任中书令时,妻子苏氏亲手绣的,

针脚细密,藏着“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期许。他踩着后园青石板上的晨露,

每一步都听得见“咯吱”的轻响,像是把长安的旧时光,都踩碎在了江南的湿意里。

贬谪荆州长史,已逾八个月。从权倾朝野的中书令,到僻地长史,这落差如从云端坠入泥沼。

长安的紫宸殿、大明宫,那些曾见证他力排众议、犯颜直谏的朝堂,如今只在梦里依稀可见。

记得最后一次站在紫宸殿,玄宗的目光带着疏离,李林甫站在一旁,

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杨国忠则昂着头,一副胜利者的姿态。那份“忤逆圣意,

结党营私”的罪名,像一块沉重的烙印,刻在了他的官牒上,也刻在了他半生清明的仕途里。

而眼前的荆州长史府,虽不算破败,却处处透着疏离——廊柱上的朱漆剥落了大半,

露出底下深褐的木头纹理;院角的青苔蔓延到阶前,

与石板路的青灰交织成一片斑驳;连他亲手栽种的兰桂,都比长安御花园里的草木,

多了几分野趣与倔强。御花园的兰草长在精致的瓷盆里,浇着玉泉山的泉水,

身边有宫人时时照料,香得张扬又刻意;而荆州的兰草,根扎在院墙下贫瘠的泥土里,

旁边还长着几株野草,却凭着一股韧劲抽枝长叶,香气里都带着不服输的倔强。“大人,

晨间露重,您该多穿件衣裳。”老仆王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枣茶,瓷碗边缘还带着些许温度。

王伯是他从岭南老家带来的仆从,跟着他辗转长安二十余年,头发早已花白,

眼角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当年张九龄高中进士,王伯跟着他从岭南赴长安,

一路风餐露宿,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如今遭逢贬谪,他又收拾行囊,跟着来到这偏远的荆州,

依旧悉心照料。张九龄回头,接过茶碗,指尖触到暖意,心头泛起一丝微澜。

他低头抿了一口,姜枣的温热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晨寒。“王伯,你看这兰草。

”他指着阶前一丛兰草,语气里带着几分欣慰。那兰草叶片舒展如碧玉,

顶端还顶着细小的花苞,晨露挂在叶尖,像是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风一吹,便轻轻摇曳,

清芬满袖。这兰草是他刚到荆州时亲手栽种的。彼时他心力交瘁,从长安出发时,

妻子苏氏将一包兰桂花籽塞进他行囊,含泪道:“夫君爱这草木清芬,到了荆州便种下,

见花如见我,莫忘本心。”苏氏是岭南乡绅之女,当年不顾门第差距,

执意嫁给了尚未及第的他。婚后,她操持家务,为他红袖添香,无论他仕途顺逆,

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离京那日,长安的秋风吹得人骨头发冷,苏氏忍着泪,

将那件绣着兰纹的襕衫叠好放进行囊,叮嘱道:“夫君性子刚直,如兰草般有傲骨,

只是如今离了长安,需多加保重,莫要再与人争执。”初到荆州时,

府里的本地仆役都劝他:“长史大人,江南湿气重,兰草娇贵,怕是难活,

不如种些芙蓉、月季,热闹又易养。”可他偏不。就像当年在朝堂上,

李林甫拿着弹劾贤臣周子谅的奏折逼他画押,他硬顶着压力反驳:“子谅直言进谏,

虽有失当,却无大罪。若因言获罪,恐寒天下士人之心!”周子谅是他举荐的贤才,

为人正直,却因弹劾李林甫亲信而遭构陷。张九龄明知为他说话会得罪李林甫,

却依旧挺身而出,这份刚直,最终也成了他被贬的导火索之一。

还有杨国忠力主征云南那一次,声称“拓疆土、扬国威”,实则是为了一己私利,借机敛财。

张九龄当着玄宗的面摔了奏折,红着眼眶争辩:“云南瘴疠之地,百姓闻之色变,

强行征兵无异于驱民赴死!劳民伤财,祸国殃民,臣死不奉诏!”那时的玄宗,

早已不复早年的英明神武,被李林甫、杨国忠的谗言蒙蔽,对张九龄的直言进谏渐生不满。

李林甫趁机在一旁煽风点火:“张九龄刚愎自用,屡屡抗旨,恐难承大用,陛下需三思。

”最终,一道贬谪圣旨从长安千里迢迢送来,斩断了他在长安的仕途。他还记得离京那日,

贺知章、王维等友人赶来相送。贺知章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九龄,你这性子,

终究是吃了亏啊!”贺知章与他同朝为官多年,深知他的为人,两人常聚于曲江池边,

饮酒赋诗,畅谈国事。王维则递给他一卷自己画的《竹石图》,低声道:“张公风骨,

如竹如石,纵使遭逢风雨,亦当坚韧不拔。”他望着友人关切的眼神,

只是淡然一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纵使贬谪,亦无悔。”如今,

那包花籽已在荆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兰草长得葳蕤葱茏,叶片薄如碧玉,

带着晨露的光泽;而不远处的桂树,也抽出了繁密的枝桠,细碎的金瓣缀满枝头,

香气浓郁得化不开,像是要把这八个月的寂寥,都染上芬芳。张九龄俯身,

指尖轻轻触碰兰叶上的晨露,露珠滚落在掌心,凉沁沁的。这兰草,无论风霜雨雪,

总凭着一股韧劲抽枝长叶;这桂树,纵使无人问津,也依旧如期绽放,不因人赏而多开半分,

不因寂寥而少香一缕。他忽然想起长安的朝堂,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员,那些明争暗斗的算计,

再看看眼前的草木,心中忽然生出一股莫名的感慨。“大人,您栽种的这些草木,

倒是比长安的还精神。”王伯站在一旁,看着满园的兰桂,忍不住赞叹。他跟着张九龄多年,

深知主人对这些草木的喜爱,也明白主人借草木寄托的情怀。“草木无心,却有本心。

”张九龄低声沉吟,“它们只知顺应时节,蓬勃生长,从不会为了取悦谁而改变本性。

人若能如草木这般,坚守本心,便也算不负此生了。”他想起自己为官二十余年,

从校书郎到中书令,始终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家国社稷为重,从未为了个人荣辱而改变初心。

可到头来,却落得个远谪荆蛮的下场,这世间的公道,有时竟不如草木通透。

王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道:“昨日长安有书信来,是夫人托人捎的,还有贺大人的信笺。

一路辗转,今日才送到。”张九龄心中一动,连忙跟着王伯回到书房。书房陈设简单,

一张案几,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他亲手绘制的《兰桂图》,虽笔法简淡,

却透着一股清劲。案几上,两封书信整齐地摆放着,信封上的字迹,

正是妻子与贺知章的手笔。他快步走上前,拿起妻子的信,指尖微微颤抖。

苏氏的字迹娟秀清丽,字里行间满是牵挂:“夫君别来无恙?长安诸事繁杂,

李林甫权势日盛,排挤异己,朝堂上下人心惶惶。近日听闻他又举荐亲信任御史中丞,

朝中敢直言者寥寥无几。妾日夜思念夫君,唯愿荆州安稳,夫君保重身体,莫要为俗事烦忧。

前日家中兰草开花,香气满院,妾想起夫君曾说,兰草有傲骨,便如夫君一般。

园中兰桂若开,望夫君见花如见妾,坚守本心,静待云开雾散之日。孩子们都念着你,

长子已能背诵你的诗作,常问何时能再见到父亲。”读到“坚守本心”四字,

张九龄眼眶一热,一行清泪顺着脸颊滑落。妻子深知他的性子,纵使身处逆境,

也不愿低头妥协。他想起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心中满是愧疚。被贬以来,

他忙于适应荆州的生活,竟很少给家中写信,倒是妻子,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寄来书信,

为他宽心。再拆开贺知章的信。贺知章的字迹洒脱豪放,却难掩忧虑:“九龄兄,自你离京,

长安再无敢直言进谏之人。李林甫、杨国忠狼狈为奸,举荐亲信,打压贤才,百姓怨声载道。

近日关中大旱,粮食歉收,他们却依旧横征暴敛,只为满足一己私欲。兄在荆州,

虽远离朝堂纷扰,却也需多加提防,莫要被小人构陷。近日偶感风寒,身体大不如前,

念及往昔与兄在曲江池边赏菊赋诗之景,不胜感慨。兄之才情风骨,当如兰桂般,虽处幽谷,

亦自芬芳。望兄保重身体,他日若有机会,再聚长安,共论国事。”贺知章的话,

如同一把重锤,敲在张九龄的心上。他想起当年在长安,

与贺知章、王维、孟浩然等人常聚于曲江池边,饮酒赋诗,畅谈国事。那时的他们,

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以为凭着一腔热血与忠诚,便能改变朝堂风气。

可如今,物是人非,他被贬荆州,王维被贬济州,孟浩然屡试不第,唯有贺知章,

因年事已高,才得以在长安苟全。而长安的朝堂,早已被李林甫、杨国忠搞得乌烟瘴气,

百姓生活困苦,他却无力回天。放下书信,张九龄心中五味杂陈。他走到案几前,

望着窗外的兰桂,忽然生出提笔写字的冲动。王伯早已将笔墨备好,

那方端砚是他年轻时在岭南所得,砚台边缘还刻着“守拙”二字,

是他为官的座右铭;紫毫笔是妻子托人从长安捎来的,笔杆上刻着“守正”二字,

是他们夫妻二人的约定——守拙以处世,守正以立身。他净了手,拿起墨锭,

顺时针缓缓研磨。墨汁在砚台里慢慢晕开,从浅灰色变成浓黑色,

像是把半生的委屈、不甘、愤懑与坚守,都一点点揉进了这墨色里。磨墨的声音沙沙作响,

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也让他纷乱的心绪渐渐平静下来。磨好墨,他提起紫毫笔,

笔尖悬在宣纸上片刻,目光落在窗外——桂树的枝桠正探进窗来,一片金瓣悠悠飘落,

落在宣纸上,晕开一小点淡黄色的痕迹。“兰叶春葳蕤。”笔尖落下,力道遒劲,

一笔一划都透着沉稳。这兰草,春时抽枝长叶,葳蕤葱茏,不避风霜,不惧寂寥,

正如他年少时的模样。那时他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二十四岁便中了进士,被授为校书郎,

从此踏入仕途。他曾意气风发,在《曲江集》中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

一时名满长安。那时的他,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华与忠诚,便能在朝堂上大展拳脚,

实现心中抱负。“桂华秋皎洁。”笔锋一转,字迹愈发清劲。桂树在秋日绽放,皎洁芬芳,

细碎的金瓣缀满枝头,香气沁人心脾。这桂树,不与百花争春,独在秋日绽放,

正如他为官多年,始终坚守原则,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

纵使面对李林甫、杨国忠的威逼利诱,他也从未动摇过心中的信念。

记得李林甫曾派人送来重金厚礼,暗示只要他愿意依附,便可保他仕途无忧,

却被他严词拒绝,将礼物原封不动地退回。写到这里,张九龄忽然停了笔。

他想起在长安的那些日子,曾力排众议举荐贤才,除了周子谅,还有王维、孟浩然等人,

如今他们虽境遇各异,却都坚守着文人的风骨;曾犯颜直谏反对封禅,玄宗欲东封泰山,

耗费巨资,他上书直言“封禅非急务,百姓疾苦才是根本”,虽惹得玄宗不快,

却也为百姓减免了不少赋税;曾为了百姓利益与权贵据理力争,可到头来,

却落得个远谪荆蛮的下场。难道坚守本心,真的有错吗?秋风穿窗而过,卷着桂香与兰韵,

拂过他的脸颊。院中的兰草微微摇曳,像是在无声地回应。他忽然想起初到荆州时,

在长江边遇到的一位渔翁。那天风浪很大,江面上的渔船都摇摇晃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唯有那渔翁,披着蓑衣,手里的鱼竿稳得像生了根。他上前询问,渔翁笑道:“风浪再大,

只要根扎得稳,便不会被打翻。人活一世,亦当如此,坚守本心,方能行稳致远。

”渔翁的话,如醍醐灌顶,让他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张九龄心中的郁结豁然开朗,

他重新提起笔,笔尖落下,字迹洒脱:“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草木尚且能凭着本心,

蓬勃生长,自成佳节,何况人乎?他想起自己栽种的兰桂,无论境遇如何,始终坚守本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因人赏而喜,不因寂寥而悲。他为官多年,不也是如此吗?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