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趣游话外!手机版

趣游话外 > > 溪声喻语(念溪苏喻)完本小说推荐_最新章节列表溪声喻语(念溪苏喻)

溪声喻语(念溪苏喻)完本小说推荐_最新章节列表溪声喻语(念溪苏喻)

你的冰糖葫芦 著

其它小说完结

网文大咖“你的冰糖葫芦”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溪声喻语》,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其他小说,念溪苏喻是文里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高考结束那天,念溪在教室后门偷偷塞给苏喻一封信。 他没回。 她以为那是拒绝,于是删掉了他所有的联系方式,去了北方读法医。 他去了南方学法律。 一别六年。再见面时,她穿着白大褂站在解剖台前,手里拿着他委托人案子的尸检报告。 他穿着西装坐在会议室里,目光落在她无名指上的戒指痕。 他们都没说话。 可没人知道,他抽屉里还留着那封未拆的信。 也没人知道,她暗恋了他整整七年。

主角:念溪,苏喻   更新:2025-09-22 17:49:2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高铁驶过黄河大桥,窗外灰黄的河水被夕阳镀上一层碎金,像一条巨大的、无法愈合的伤疤。

念溪把额头抵在窗沿,看那座桥在视野里被迅速拉长、又迅速压缩,最后只剩一道模糊的拱影。

她忽然想起高三地理课,苏喻在空白地图上精准标出黄河"几"字形走势,手腕内侧的骨骼凸起,像一座微型的桥——那时她偷偷想:如果真能跨过这条河,是不是就能抵达他?

现在她跨过了,却只是往北,而他仍在更南的南方。

北城的秋天短得像一声叹息。

十月初,校园路旁的银杏刚黄透,一场雨就打得满地碎金。

法医学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五早八晚九,周六还要去标本室做维护。

赵老师把工作量压得很重,却独独给她留了一台靠窗的实验台——窗外是一棵歪脖子银杏,风一过,叶子"沙沙"落在防盗网上,像无数封被退回的信。

夜里十点,她踩着闭馆铃离开图书馆。

回宿舍的小路没有灯,只能借远处田径场高杆的余光。

她习惯低头数地砖:一块、两块、三块……数到第二百七十西块时,左脚踩到一片凸起的银杏叶,叶柄断裂,发出极轻的"喀"。

那一声让她想起高考结束那天,自己踩到南城一中后门的枯枝,也是这样的脆响——只是那天,她身后还有一座图书馆、一个未拆的信封;而今天,她身后只有被拉长的影子,影子尽头空无一物。

十一假期,室友都回家了。

寝室只剩她一人,天花板上的飞蛾撞灯管,"噼啪"作响。

她洗好衣服,端着塑料盆去阳台,远远看见篮球场还有人在夜训。

橙色篮球被路灯照得发亮,每一次弹起都带着短促的回声。

她看了一会儿,忽然把盆放下,回屋翻出手机——屏幕干净,微信运动停在 0 步。

苏喻的封面仍是伦敦塔桥,三天可见,像一道被刻意拉起的帘。

她点开输入框,打:"北城降温了,你那里呢?

"手指悬在发送键上方,良久,逐字删除。

她把手机扔回枕头底,端起盆继续晾衣服,却怎么也找不到夹子。

风一吹,湿衣服贴在脸上,冰凉的水珠顺着下巴往下滴,像一场后知后觉的泪。

十月中旬,系里请来一位南方知名律师做讲座——"刑事辩护中的法医证据质证"。

海报贴出的当天,整个年级群炸了。

室友把链接甩进来:"快看!

是苏喻的师兄诶!

说不定能问到他近况!

"念溪正在背《法医毒理学》,闻言鼠标一顿,PDF 上的"氰化物"三个字忽然糊成一片。

她点开链接,海报标题旁边印着主讲人半身照:黑色西装、铁灰色领带、胸针是 T 大校徽。

她记得苏喻也有一枚,去年辩论赛夺冠后别在西装领上,拍照时微微反光——照片里,他右手揽着队友肩膀,左手比半个心,笑得像风。

讲座定在周五晚。

那天她原本要去标本室,却鬼使神差地请假,提前半小时到报告厅。

前排座位被法学生占满,她绕到最后一排,躲在立柱阴影里。

主讲人姓沈,三十出头,声音低而稳,PPT 第一页是巨大的一行字:"让证据说话,但不让它撒谎。

"她听得心不在焉,首到沈律师点开一份尸检报告复印件,右下角鉴定人署名被放大——"南城司法鉴定中心 苏喻(实习)"。

那一瞬,她耳膜"嗡"地一声,像被高压电击穿。

沈律师说了什么,她一句也没听清,只记得自己无意识地把圆珠笔按得"咔哒咔哒"响,首到笔尖断裂,蓝色油墨在笔记本上洇出一片小小的海。

讲座结束,人群涌上去提问。

她坐在原位,看沈律师被围成一圈,几次想上前,最终只是低头收拾书包。

走出报告厅时,她才发现自己手心全是汗,圆珠笔的断口在指腹留下一道极细的蓝线,像一条无法愈合的静脉。

夜跑。

她习惯逆时针绕操场十圈,耳机里放 BBC 新闻,音量调到刚好盖过心跳。

跑到第七圈,身后忽然多出一个人影,速度不快,却始终与她保持三米距离。

她没回头,只是加速,首到肺里开始泛血腥气。

最后一圈,人影消失,她慢下来,弯腰扶膝,听见自己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撞门——咚、咚、咚。

那节奏与某个名字重叠,她甩甩头,像能把水滴甩出去,却甩不掉耳膜深处的回音。

十一月初,南城一中校友群突然活跃。

有人发了一张高三教学楼拆除前的航拍:灰白斑驳的楼体被黄色围挡圈起,像一块被挖开的旧伤口。

群里刷满"青春落幕""爷青结",她潜水看着,没说话。

首到有人 @ 她:"念溪,你当时不是拍了好多照片?

发出来怀念下呗。

"她翻电脑,找到一张存于 2018 年 6 月 5 日的 JPG——那天她值日,教室只剩她和苏喻。

夕阳从后排窗户斜射进来,他趴在桌上睡觉,侧脸被镀上一层毛茸茸的金边;前排的黑板上留着值日生没擦的"高考加油",粉笔字被光线拉得很长。

她当时假装拍黑板,实际镜头中心却是他的睫毛——照片放大,能看清一根根金色的倒影。

她把照片发到群里,立刻被刷屏:"哇,苏大学神!

""这睫毛,绝了!

""后来去哪了?

听说去 T 大法学?

"她盯着屏幕,忽然想起讲座上那份尸检报告,右下角"实习"两个字像一枚钝钉,把她钉在原地。

她点开微信,找到那个三年没点开的头像,打字:“听说你在沈律师团队实习?

"拇指悬在发送键上方,良久,又退出。

十二月初,北城初雪。

她做完实验己近凌晨,走出解剖楼,发现天地被覆上一层薄白。

雪还在下,安静得能听见雪片落在睫毛上的"咝"声。

她仰起头,呼出的雾气迅速消散,像从未存在过。

手机震动,是赵老师:"明天早八点,省厅要一份加急毒检,你跟我去。

"她回"好",抬脚往宿舍走。

雪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呻吟,像一封被揉皱又摊平的信。

走到宿舍楼下,她忽然折返,绕到图书馆后墙——那里有一排废弃的自行车棚,铁架锈迹斑斑,却无人经过。

她站在车棚中央,打开手机前摄,对准自己:黑色羽绒服、白围巾、雪花落在肩头,背景是图书馆唯一亮着的窗口,像一枚暖黄的邮票。

她按下快门,照片定格——然后她点开微信,把照片发给三年没对话的那个人:"北城下雪了。

"发送键被轻轻一触,像推开一扇久违的门。

雪落在屏幕上,瞬间化成水珠,像某种提前抵达的回复,像一场无人知晓的哭泣。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